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给我国带来了什么

2024-11-12    作者:徐信虎

  商代,我国民间的养蚕已很发达,成为一项取得重大成就的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时的丝织物开始成批地向外推销,形成了最早的跨国贸易。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从中亚西北直到黑海西北的塞人部落,通过他们特有的游牧方式,在中国和希腊城邦之间充当了最古老的丝绸贸易商。他们开辟从天山北麓通往中亚细亚和南俄罗斯的道路,形成了最早的丝绸之路。这一路线较汉代以后的丝路偏北一些。

  据《汉书·西域传》载,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国和中亚等国的友好往来,并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特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亚和西南亚的道路。《后汉书·西域传》载,公元1世纪,东汉明帝又遣班超出使西域,最远足迹已达地中海东岸。当时,中国对外通商的西陲城市是敦煌(今甘肃敦煌市)。中国由此运往西方的货物主要是丝和丝织品,所以被誉赞为“丝绸之路”。现考证,丝绸贸易主要的路径有二:第一条,西出陇右、河西,经天山南北路,至粟特(Sogdiana),即康国(Samarkand)附近,再转至西亚、东欧。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丝路”。但是这条路在南北朝时被地方政权阻绝,必须从敦堭或张掖南下,经青海的吐谷浑境内,再南下转入益川(四川);第二条,为海路通印度诸港。当时,在西方主要的贸易对象是波斯人及欧洲人。参与国际贸易的中间商人,主要是中亚的粟特人。我们以往说得比较多的“丝绸之路”,就是著名的陆地“丝绸之路”,它长达几千公里,蜿蜒于高山、沙漠、高原之间,对于发展我国各族人民、中外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疆和中亚各地的特产,如石榴、葡萄核桃、芝麻、蚕豆、豌豆、大蒜、大葱、黄瓜、甜菜、胡萝卜以及骆驼、驴、好马传入中原,增加了中原农牧产品的品种;和田玉和西域红兰(染料)传入中原,有利于中原手工业的发展;新疆和中亚乐器(琵琶、笛等),乐曲和舞蹈,传入后日益流行,丰富了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原的先进手工业技术,如铸铁器、细织毛毯等技术,也有利于新疆和中亚人民经济的发展。以后(约在公元5世纪),中国的养蚕技术也经由伊朗传入东罗马。在政治上,则加强了中外的友好关系。各国人民把中国称为“丝国”,对东方的中国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东汉桓帝(公元147年—167年)时,大秦(罗马)遣使来汉,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关系。之后班超再次通西域,“丝绸之路”上商业来往更加频繁。到了唐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和西方很多国家交往。“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地中海边,通过海路可达意大利、埃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商业往来的通商之路,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