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布鞋

2024-11-08    作者:郁建民

  天气开始转冷了,妻子为我在网上购买了一双老式“蚌壳棉鞋”。左右两瓣,黑色灯芯绒鞋面,肉色橡胶鞋底,里面满是长毛驼绒,暖和又舒服。看着鞋的模样,让我想起儿时穿过的那些布鞋,那是母亲手工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啊!

  小时候穿的是“里三层,外三层,缝缝补补又三层”的土布衣。当这些衣服穿得不能再穿了,母亲才花了每年定量的布票,给我做件大大的上衣,剩下的几尺布,则安排家中其他人的衣着。对我们兄妹穿得不能再穿的衣服,母亲也不舍得扔,还要拆衬,就是把衣服拆成布片,剪去破损的,其余的再整理出来进行利用。

  母亲做布鞋的整个流程,我至今还记得一清二楚。首先她在门板上刷上一层层糨糊,然后将一块块零头碎布,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粘到门板上。数天后,门板上的布就成了一整块硬硬的“壳”,于是母亲按照我们脚板大小,将“壳”剪裁成一个个鞋底样。接着就开始纳鞋底:她先用锥子在鞋底上扎出一个小洞眼,然后将穿着粗线的大针穿过锥眼,把线拉实,再紧一紧,一上一下,间距匀称。相邻的针脚便构成一个小小四边形,行行排列整齐,这样纳出的鞋底才结实,母亲纳鞋底纳得又快又好。

  每次纳鞋底时,母亲身边总会放一个小蜡烛头,这是用来润滑针尖的,这样纳起来既快又省力。做鞋面比较简单,照着鞋帮样子,剪上一两层衬布糊上便可以了。一般用黑斜纹布,好一点的才用灯芯绒布。为了不耽误过年时孩子们穿上新鞋,母亲总是把鞋底带在身上,因为她休息时要纳,串门唠嗑时要纳,连走路时也要纳。总之,为纳鞋底,点滴时间她都用上了,甚至还要加夜班。有时一觉醒来,我看到房间的角落里还亮着暗淡的灯光,只见母亲手臂的影子在昏黄的墙壁上不停地画着一道道弧线,接着就听到了“呼、呼”拉扯麻线的声音,不觉心中一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些布鞋里凝聚着母亲多少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