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大王”吴蕴初

2024-10-28    作者:袁 述

  味精赶走“味の素”

  上世纪20年代初,在化工方面颇有造诣的吴蕴初来到上海,在一家小小的牛皮胶厂当厂长。他感到牛皮胶没有发展前途,自己早年在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科学到的本领没有用武之地。一次,他徘徊街头,看见一个日本商人在兜售“味の素”,声称这是他们日本人的独家创造,神秘莫测。吴蕴初看了很不服气,于是花了四角银洋买了一瓶,拿回家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发现“味の素”的主要成分是哥罗登酸钠(现称谷氨酸钠)。他知道,那是1866年,一个德国人曾从植物蛋白质中提出过这种物质。

  于是,吴蕴初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调味品!”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中国人自己的调味品终于研制成功。可是他一想到自己两手空空,如何把试验成果转化到工业生产上去,心头又平添了一股惆怅……

  一次,在聚丰园饭店里,吴蕴初用餐时,有意识地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只小瓶,倒出白色的粉末放进汤里,津津有味地喝着。他得意的神情引起了同桌一位顾客的注意,不禁问道:“你汤里放进了什么东西,喝得这么有味?”“侬阿要试试看?”吴蕴初说着,随手在那人的汤里倒了一点。 那人急了,“侬阿有毛病格?”引起了一场争吵。邻桌坐着一位三十来岁的商人,叫王东园,是张崇新酱油的推销员,看到这一情景,走过来问道:“你拿什么东西放进人家汤里?”“这东西很鲜的,我好意请他尝尝,想不到他开口骂人。”“你这东西哪来的?”“我自己做的。”“让我尝尝。”王东园随手舀了一勺汤喝着,觉得确实很鲜,就对吵架的那位说:“这汤算我的,我赔你一碗吧。”随后就坐下来和吴蕴初攀谈起来。末了,王东园说:“我们老板对你的调味品会感兴趣。你是读书人,他也是读书人,你们一定谈得来。”

  张崇新酱油的老板叫张逸云,是拥有十多家酱油门店,资金雄厚的巨商,经王东园介绍后,与吴蕴初一拍即合,由张逸云出资银洋5000元,吴蕴初出技术,合伙办厂。

  但既然生产产品,那总得有个名称。他们几个七嘴八舌,反复推敲,想到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东西叫糖精,那味道最鲜的就叫味精吧。而味精是由植物蛋白质制成的,是素的,吃素人多信佛,商标就叫佛手牌吧。佛在天上,美味珍馐只有天上庖厨才有,厂名就叫天厨吧。“味の素”的包装瓶设计得确实好,薄薄一片,看起来很大,容量却很少,可以仿照采用。从品名、商标、厂名到包装都定下来了,他们就在唐家湾蓝维霭路(今肇周路)福源里租得一幢房子,开始生产。生产操作由吴蕴初夫妇亲自动手,雇有七八个工人协助,月产量500磅左右。

  不久,张逸云的几家酱油店门前就出现了“天厨味精,鲜美绝伦” “完全国货,庖厨必备”的招贴广告。王东园推着一辆插满了五彩旗帜和宣传广告的小车子在街头巡回,一边走一边随着锣鼓声响亮地叫唤:“天厨味精,完全国货,胜过‘味の素’,物美价廉,欢迎试用!”大家一尝,味道果然不比“味の素”差,而且价钿便宜,于是纷纷购买,销路逐渐打开。

  随着市场的打开,吴蕴初感到味精这个行业大有发展前途,就和张逸云商量增加资本,扩大生产。1923年8月,正式成立公司,资本额5万元,共分10股,张逸云占4股,吴蕴初占1股,其余5股由张逸云亲友认领。公司规定,一次偿付吴蕴初研究费2000元,以后每生产1磅味精,给吴蕴初提取发明费一角。张逸云知道吴蕴初拿不出5000元股金,就劝他说:“你的2000元研究费就算作资本。你有技术,我叫我家老三拜你做先生,你教他点本领,还缺3000元就由我来拿。”这样,吴蕴初也成了股东。

  公司由张逸云任总经理,吴蕴初任经理兼技师,同时向商标局申办“味精”专用名称及“佛手”商标注册,并在新桥路建立粗制工厂,在菜市路(今顺昌路)建立精制工厂,正式定名为上海天厨味精厂。味精的产量,由1923年的3000公斤,逐年增加,到1926年已达到25500公斤。

  天厨味精行销后,与日货“味の素”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国内抵制日货运动的影响下,广大群众都从用“味の素”改为用味精,南洋华侨尤其爱用国货。吴蕴初不断改革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味精在国内外赛会上连续获得奖状,更提高了市场信誉。因此,天厨味精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南洋各地,以至生产跟不上市场需求,而上海的日本“味の素”经销商手中却存货积压,脱手无门。最后只好悄悄退出中国市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味精的原料在当时主要是面筋和盐酸。面筋可以在市场上收购,但是盐酸国内当时不能生产,完全依靠日商岩井洋行供应。味精是日货“味の素”的劲敌,日本人当然要通过控制盐酸来压制天厨味精;而且盐酸属危险品,用陶罐盛装,笨重易碎,运费奇昂。如果自己能生产,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吴蕴初说过一句精辟的话:“小辫子不能捏在别人手里。”他决心创办自己的盐酸厂。

  恰在这时,越南海防有个法国人办的远东化学公司倒闭,吴蕴初闻讯跑去一看,机器设备都很好,就花九万银洋盘了下来,在上海周家桥开办了天原电化厂,天原意即为天厨味精提供原料。

  按合同规定,法方派了一名法籍工程师负责安装出货。但来人技术平平,吴蕴初只得亲自上阵,参加装机建厂,并冒着呛人的氯气试车开工。1929年天原电化厂建成投产,日产盐酸2吨,使天厨味精的原料实现了自给,真正做到“完全国货”。吴蕴初的事业从此由味精而步上了化学工业的道路,并且填补了我国电解食盐工业的空白。

  天原电化厂还生产漂白粉和烧碱,与当时充斥我国市场的日货漂白粉及英货烧碱展开竞争。日英厂商采取抑价倾销的手段,企图扼杀天原产品。日货漂白粉的价格一度跌到成本以下。吴蕴初奋力抗争,将漂白粉的包装箱改为特制耐用的铅皮桶,空桶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大大减少了包装费用,使天原漂白粉在价格上战胜了日货。另外,漂白粉不宜久存,天原漂白粉就地销售,自然比远道运来的日本货新鲜,所以在与日商竞争中自然略胜一筹了。

  英商烧碱主要是固体碱,天原电化厂就改产液体碱,设法降低含盐量,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便于本地工厂使用,受到用户的欢迎。日英厂商经过半年的跌价倾销,没能打垮天原电化厂,自己反而受到很大损失,只得作罢。从此,天原电化厂的漂白粉和烧碱在国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天原电化厂的产品逐步增加,所需的耐酸陶器也日益增加,而装盐酸的瓮都是日本货,这也是吴蕴初不能容忍的。他凭自己早年制造矽砖的经验,觉得耐酸陶器不仅可以自己制作,而且必须自给。于是吴蕴初下决心,着手在龙华济公滩开办陶器厂,取名“天盛”,其意为该厂是为天原制造盛器的。他聘请曾从事制陶工业的李思敬为厂长,购买机器,建造炉窑,以宜兴白土为原料,进行半机械式生产。翌年正式开工出货,使天原电化厂所需的耐酸陶器完全自给,也为我国填补了化学陶器的空白。

  “办事业必须走在别人面前,要办别人没有办过的厂才有意思。”1936年,他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又建造了天利氮气厂,利用天原电化厂的副产物氢气生产合成氨;后来又增添设备,生产硝酸。吴蕴初就是这样,以大无畏的精神奋勇前进,他终于成功了!在庆祝成功的喜悦中,吴蕴初以汉玉刻了一枚方章,上面镌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八个篆字,传神地概括了他作为企业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