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具这个词,在今人眼里大多就是指椅子或凳子,但在中国早古时期却是“席”或“床”,以后才渐渐演变为椅和凳。
说到“席”,大家一定会想到“席地而坐”,将它理解为直接坐在地上。其实不然,古义中的 “席”最初是作为坐具,将它铺在地上。“席”有大小长短之分,大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长的可坐数人,称为“长席”;短的仅坐一人,呈正方形,称为“独坐”。“席”在接待宾客时都是临时铺设的,且简陋至极,但在当时却又是尊贵卑贱的标志,即使到了今天,仍以“主席”“首席”“西席”等作为重要人物的尊称。
“独坐”除主人居家自坐外,招待宾客时专用于老人或尊贵者。“长席”中首端的位置一般都安排给同坐者中最尊贵者,其余同坐者的身份地位大致相当。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管宁割席》一文,讲管宁不屑华歆贪慕荣华富贵,于是割席分坐与其断交。此外,铺席的层次多寡也是身份的标志。周朝规定“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再重”。席的材质也是一种标志,所用席材按坐者身份有优劣之分。史籍记载中还有“罪席”之名,即用稻草麦秆之类粗劣材质编的“藁席”,专用于刑罪之人。
下面说“床”,它是从“独坐”演变而来的,即将席材改为木板,再在四角添置一副矮足,初时仍叫“独坐”。后来又将其放大供多人并坐,另外取了个“床”的名称(最初的含义即坐具而非卧具),由此才将那个木制“独坐”改称“匡床”或“枰”。“床”有围栏,面积逐渐增大后又将围栏改制为更高大的围板,初时只安设在其后背和左端,统称为“屏扆”。右端居西,当时被视为贱向,所以不设围板,用其供人上下,最后右端也加设了围板,人都从正面上下。再后来又出现了类似“长席”的“榻”,可供数人并坐。有时也会用于躺卧,但仅是借用而已,其本质仍是坐具。“床”也被人依其形状用石材制作而成,用于装饰园林或休憩,称作“石床”。作为坐具名称的“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同“席”和椅、凳并存使用,即使在今天,青藏地区活佛的就位仪式仍称为“坐床”,而寺庙中和尚打坐的坐具也仍然叫作“禅床”。
再说椅子,这个“椅”本是一种树名,唐代以前常用于制作车上的围栏,于是就将围栏叫做“椅”。因其用于车上,也写作“輢”;又因其供人倚靠,又写作“倚”。追溯椅子的来龙去脉,它的雏形是“胡床”(因胡人所创而传入,故称)。因其以绳穿结成网状面板,故又称“绳床”。又因为其前后两足交叉可以折叠,便于马上携带,故又称其为“马扎”。最初的演变,是在它两条前足向后延伸的上端向上加装直杆并辅之以横栏,形成靠背,因其两足交叉,起先称作“交床”。后来又因靠背上的横栏类似车上的“椅”,于是又改称“交椅”。再后来就将带有靠背的各式坐具都统称为椅子。
最后说一下“凳”,其雏形也来自草原,本是牧民用以烘烤衣物的器具,形似捕鱼用的罩笼,汉代时通名“薰笼”。现在所称的凳子最初就是仿薰笼两端大中间细的形状,将它改制成坐具,起初称作“杌凳”或“绣墩”,后来又发展为方形、鼓形、长条形、半月形等各种形制。
那么为何会取名为“凳”的呢?据说有三种来源:一是妇女小孩蹬此上马下马,二是蹬此从高处取物或升座,三是杂耍艺人借此蹬腿翻腾。笔者以为,此三种说法无论孰为正确,其共同指向都来自 “蹬”这个动词,那么,将表示动作的“足”偏旁改为表示小家具类别的“几”偏旁,将其写作“凳”这个名词也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