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员租房记

2024-10-15    作者:米 舒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代。朝廷推行“高薪养廉”,官员收入可观。但北宋官员要在汴京(开封)买套房子,却不易。据包伟民《宋代城市研究》估算,开封皇城人口密度约为1.2~1.3万人/每平方公里,与现在的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有得一比。

  河南大学宋史研究所所长程民生在《宋代物价研究》中分析,北宋初,一座小套住宅房价约500两白银,至北宋中后期,房价上升为几十万两白银,折合人民币约5000万元。离皇宫近的房子,房价特别贵,而僻远的市郊就便宜多了。但四品以上的官员每天凌晨五点前要赶到殿门朝见。如果官员之家靠近皇宫,四点后出门;如住在市郊,他就得凌晨三点前出门。北宋文人王禹偁曾写道:“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也就是说开封城市中心地段的房价像金子般贵。

  皇城房源日益紧张,因全国各地的学子都赴京赶考,一旦中举,要在皇城住下,由于人人求栖身之处,而朝廷又不为官员提供官邸。北宋一般官员俸薪仅10贯,另有各种福利补贴。一品大员(宰相、枢密使)每月俸薪300贯,参知政事200贯,六部尚书60贯,县令30贯。一贯钱等于一两银子。另有绫绢棉与粮食补贴,还有职田,可出租。一些大官另有虚职,也有可观收入,但他们买房前都会踌躇再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携两子赴京赶考,在太平兴国寺浴室院住了一年。苏洵两个儿子皆中进士,他只当了试校书郎,月薪7贯钱,他心一横,竟买下了标价8000贯的宅院,如单凭他工资收入,不吃不喝要95年才能交清。他向二哥苏涣借钱首付,余额每年交纳。苏洵七年后病逝,于是“父债子偿”,苏轼、苏辙代父还房款,为了还债,苏轼、苏辙一辈子都没在开封买房。任御史中丞的苏辙一直住出租房,70岁才在二线城市买了三间房,他喜道:“平生未有三间房,今日初成百步廊。”

  苏洵买房的教训,给北宋许多官员上了一课,他们便以租房为生,如枢密副使杨砺、翰林学士王禹偁、参知政事陈彭年等,名相寇准一不买房,二不租房,他借住在朋友家中。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官至知谏院兼判登闻鼓院,他在皇城也买不起房,租的房子相当简陋,为此大发牢骚:“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埋怨出租房大雨时家中进水。

  北宋名臣韩琦说:“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大儒朱熹说:“且如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

  北宋官员热衷租房,原因有三:一是学子中了进士,不久便会外派去地方当官,买房不宜,租房可以。二是北宋官员每三年会换岗调转,官员频繁调动,也是他们成为租房者的原因之一。如范仲淹曾三次贬谪;欧阳修先后任滁州、扬州、青州、颖州地方官;苏东坡更是因“乌台诗案”到处流浪。三是从范仲淹“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朝官职务变动较大,不少官员担心离京出走,也是其租房原因。地段好的房子月租金至少二三十贯,对于一个普通官员,需用一半收入(俸禄+福利)支付房租。

  北宋后期腐败之风日盛,“北宋六贼”的蔡京、王黼以谄媚吹捧宋徽宗赵佶得以高位,以权谋私,大肆贪污,购下花园豪宅。后被大臣联名告发,在王黼家中抄出的钱财居然比北宋国库所存一半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