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中秋

2024-09-18    作者:戚思翠

  既然是闲话中秋,不妨先看一下中秋小词典吧。“仲秋”=“中秋”?错!“仲秋”是指农历八月,“中秋”专指八月十五这一天。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传统。《周礼》记载,周朝时就有仲秋夜击鼓赋诗“迎寒”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而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史料,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指的就是夜晚祭祀月亮。因每年的秋分之日不太固定,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大煞风景。所以,后来人们不知不觉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到中秋节了。

  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大约始于唐,到北宋时,中秋习俗已盛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可见,古人对中秋节的重视。到明清时,中秋世俗情趣愈浓,功利性祭拜、祈求,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习俗的主要形态,中秋已然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祭月、拜月、赏月、猜灯谜、吃月饼、喝桂花酒等,不胜枚举。因地域不同而习俗各异,但都是围绕“月亮”转。不管是祭月、拜月、赏月,还是猜灯谜,都离不开“月”的主题。过去拜月,男孩一般祈祷早日科举成名,而女孩则希望有一副聪明美丽的容颜。而明清之后,拜月的习俗又发生了巨变,不知何故,居然还分起了男女,祭拜月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很多地方都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而如今的中秋佳节,貌似“以食为主”,肥美上市的大闸蟹,盈满枝头沁人心脾的桂花,折成荷花状随流水漂走的许愿灯等都为“月明”“团圆”平添了许多情致。

  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总是要吃月饼。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当时北宋皇家中秋节爱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小饼”“月团”。苏轼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文学家周密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二字。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流行甚广。田汝成《西湖游览记》中言:“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从这句“取团圆之意”中可以看出,月饼此时已被赋予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吃月饼,吃团圆饭,赏月吟诗,供月话月……在这些仪式感十足的习俗中,人们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和和美美,亲亲爱爱,有诗有酒,有鱼有肉,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中国人重团圆,而团聚在一起,总免不了做一顿酷似“年夜饭”的美餐,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圆满。而中秋节,正给了人们这样的契机。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何种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中秋、对团圆、对圆满的无限热爱。每逢中秋佳节,赏月,无疑成为人们对中秋最浪漫的诠释。举首望月,一轮明月,宛如玉盘,不染纤尘,皎洁明丽,锃明发亮,当空辉耀。皎洁月光,洒满人间,寒意渐浓,秋意渐深。此时,天狗追月、嫦娥玉兔、吴刚伐桂、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传说,从望月人的口中蹦出来。嬉闹中偶有洒满清晖的寂静,闲聊里常能体会团圆美满的热烈。品月赏月渐至高潮。玉盘时时有,今夜特别亮。举头望明月,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