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上海滩坐马车

2024-09-02    作者:圣 书

  清末民初,外地富家子弟到上海游玩,必做的两件事情:去西菜馆吃大菜和坐马车兜风。

  马车代步掼派头

  1843年开埠后,西风东渐,最早进入近代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乘工具是马车,且曾经风行一时。不过那种马车不是在乡村中帮人拉重物的马车,而是19世纪中叶,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充满西洋情调的时髦代步物品,其外形结构精致,轿子式样多为双轴四轮马车,前轮比后轮小,前轮转向,前轴上安置转向盘,车身两侧有车门,轮箍用铁抑或胶皮围成,车身与车轴之间由弹簧连接。人坐在马车上感觉很好。

  进口的马车款式陆续增多,上海本地也开始仿制。因为制造工艺落后,最初国产仿西式马车不够坚固,车轴易断裂,车祸时有发生,有“乘马坐轿三分命”之说。后经改进,质量提高,乘坐者便日渐增多。

  国产马车以4个轮子居多。有双轮、四轮之别,马有单马、双马之分,式样分轿子式和敞篷式,还有车后竖立铁柱,上覆车盖,介于轿子和敞篷之间。此外,另有一种橡皮钢丝两轮马车,叫“亨生特”,能自动扣缰绳,架上披锦挂彩的阿拉伯名马,最为高档。这几种马车上面的设备都十分考究,尤其是轿子式,绿呢窗帘,白铜痰盂,光滑镜子,插花花瓶。马车夫则身着制服,夏天穿葛纱戴凉帽、冬日着皮毛加披肩。

  而乘坐马车的,大都是上海滩上一些头面人物或有钱人家,譬如地位显赫、手头阔绰的官僚买办,雍容华贵、打扮入时的闺阁千金,风流倜傥、玩世不恭的洋场阔少,名气响亮、红极一时的青楼女子等。大多数官眷青睐轿子式马车,显得庄重;阔少闺秀则偏爱敞篷式马车,以便左顾右盼。就连上海镇守使、袁世凯爪牙郑汝成,也喜欢坐马车。1915年11月10日,郑汝成便是坐在两轮马车中,被陈其美派去的杀手在外白渡桥刺死的。

  当年一般公馆人家为了面子皆备有马车、雇佣马车夫,专门为家人服务。官绅富豪、贵胄公子、闺阁千金出门也都以乘马车为时尚。各式漂亮的马车,在上海街头穿梭来往,成了近代上海都市中一道特有的风景。

  条条框框扳龙头

  普通民众无实力购置马车,但可向马房租用,包月或临时雇用。上海最早的马车行是开设于白克路(今凤阳路)上的“龙飞马行”。龙飞马行开业之初专营马匹买卖,兼营跑马厅淘汰马转卖生意,后又开设马车制造厂,自1867年始经营马车运输、出租等业务,有100辆马车以供租用。接着陶善钟开了家“善钟马车行”,自此上海80%以上的马车都由这两家控制。19世纪70年代后,上海的国人相继开设马车行出租马车。自此,马车逐渐由私人代步工具发展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开办之初,遇到停电,拖拉电车或试辟新路线时亦使用马车。1911年8月至1913年7月,英商公司还用马车载过客,这种称为omnibus的马车可乘14人至16人,由双马牵引,从杨树浦的电车终点站,将到浦东去的乘客转运到轮渡口,运价每英里0.11银元。

  1906年仅公共租界的马车捐照就有1687辆。还有些马车夫自备破旧马车,沿街兜客,俗称“野鸡马车”,多集中在十六铺码头一带,车厢里能坐4人,满座开车,车资较便宜,每位仅收铜元3枚。

  马车最初在上海租界行驶,同治光绪年间马车增多,以出租马车为主。于是工部局对出租马车加强管理,规定出租马车须悬挂编号牌,遇有出事按号复查。马车上须备号筒,遇十字街口或墙角转弯,在六七米以外慢驶并吹号。游览马车须择大道行驶,菜场上市禁止马车通行。由于租界采用英国交通条例,车辆必须靠马路左侧行驶,后车如要超车,则必须从前方车辆的右侧超车。因此马车夫驾驶马车,与车辆遵守的规矩相同。在马路上的马车,无论是否行进或停车,应有人看管,且此人应有能力随时可以收缰制服马匹,不准离开。

  马车属于交通工具,尽管车速不是很快,但若撞到行人,仍有生命危险,所以租界颁布行车条款,合情合理。但下面一款规定,明显带有歧视华人倾向,不符合洋人所谓的“民主”,即如果洋人马车在前,后面的华人马车不准超越,违者罚款。反之华人马车在前,后面的洋人马车超越则不在此限。

  招摇过市出风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马车是上海滩上有钱人家掼派头的象征。晚清旅沪文人葛元煦撰《沪游杂记》中写道:近则沿黄浦、绕马路,远则至徐家汇、静安寺,坐着最新潮的马车兜风自然成为晚清上海的时髦娱乐活动之一。

  正因为坐马车成为一种有钱人家的时尚,所以一些初来上海的外地客商,也常以坐马车兜风逛街为乐事。近代上海风情小说《九尾龟》里,曾经多处提到。其中一段是如此描写的:幼恽要坐马车到张园去,叫茶房去叫了一部马车来。二人上车坐下,马夫摇动鞭子,那马四蹄跑动,如飞而去。刘厚卿是司空见惯,不以为奇。方幼恽却从未坐过,觉得双轮一瞬,电闪星流,异常爽快。那马车往张园一路而来。这日恰好是星期六,倌人来往的马车甚是热闹。方幼恽坐在车中,那头就犹如拨浪鼓一般,不住地东摇西晃,真是目迷五色,银海生花……

  由于新鲜、刺激、好玩,所以外地来的客商,都把坐一回马车,当作到过大上海的经历及回老家后的吹牛资本。

  随着时代潮流的推进,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迅速兴起。马车必然面临淘汰的命运,自20世纪20年代起,马车便日趋衰落,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上海还剩有极少量的马车。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车又曾稀稀落落地出现在上海的街头,但论速度,论气派,皆远不及汽车;论方便,论实惠,均不及当时流行的三轮车,故不再受人们欢迎。到解放前夕,只有在北火车站和大世界附近还偶尔能发现马车踪影。1949年解放后,马车最终在上海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