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罐遐思

2024-08-30    作者:陆长德

  文友朱邦群的短篇小说《换挂面》,开头部分写道:“娘从井罐舀水给我洗脸。”“井罐”一词,久违啦!见之,一震!有一种亲切感,似朋友,如亲人,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小时候,在我们农家,一日三餐,煮饭烧菜,用的是烧柴草的土灶。当年我家有八九口人吃饭。土灶台放两口铁锅,一大一小,大锅煮饭,小锅炒菜。在两口铁锅顶端交汇处,放一只铁罐,或者是瓦罐、陶罐。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井罐”!有了井罐,家里全天所用热水,就不用单独烧了。井罐的体量较大,约莫能装接近10公斤的水。每天在煮饭烧菜之前,将井罐装满冷水。在烧火做饭菜的同时,顺带把井罐里的冷水也烧热了,甚至烧开。早起和饭前,全家人用井罐里的热水洗脸,刷牙;晚上洗脚、泡脚、擦身。充分利用井罐里的热水,省柴草,省时间,省劳力。用今天的话说:节能、减排、环保,低碳。

  除了土灶台上安置的井罐,还有一种煨罐。这种煨罐不是放在炉子上炖鸡汤、煨骨头的那种罐子,而是灌满冷水放到灶膛一侧的瓦罐,带有把柄。煨罐的功能和井罐一样,只不过井罐是固定在灶台上,而煨罐是烧火者随手从灶膛里拿进拿出。

  井罐的容积毕竟有限,尽管井罐可以反复多次使用,但是,它所产生的热水往往因用的人多,常常会“供不应求”。每当早晨洗脸,总是有先有后,家里来客先洗,长辈先洗,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先洗。家里来了多位客人洗脸时,常常会出现“你先洗——”“你先洗——”的相互谦让。晚上热水洗脚泡脚,一只中等木盆,往往两三双脚同时伸进去。第一批泡好了,盆里加点热水,第二拨接着泡,不会因为热水洗脸、泡脚而产生不愉快、不和谐的情况。可能有人会说,当年农村太落后了,不讲究卫生。是的,那是没有办法的,只能如此,人不可能脱离现实环境,“在什么山上打什么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今天,热水洗澡、洗脸泡脚,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电水壶等高端产品,品类繁多,应有尽有,与当年农家土灶的井罐、煨罐,真可谓云泥之别。我本人受益于井罐的热水多年,我感恩井罐,永远不会忘记井罐!

  如今,使用井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井罐之风不可丢!

  井罐肇始于何时,无从查考;井罐名称的由来,顾名思义,莫非是它的形态像水井?据说,如今依然有农家在使用土灶和井罐,因为柴草灶煮出来的饭香,大铁锅烧出的锅巴,更是人人喜爱的美食。但愿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柴草灶、井罐,能够保留下来。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家乡垒土锅灶叫“支锅”,支锅所用材料,就是土坯和泥巴。当年,我的小哥是村里的支锅能手,有口皆碑。全村各家的锅灶,绝大多数是我小哥支的。他支的锅灶,好烧、火旺、省柴草、烟囱不回烟、安全卫生,深受邻里欢迎。小哥帮村邻支锅,就像今天的志愿者,没有工钱,顶多吃顿饭,喝点老酒。小哥是个标准的庄稼汉,一辈子跟泥土打交道——在土地里种庄稼,用土坯、泥巴帮乡邻支锅;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须臾离不开泥土。

  有一副古老的对联,“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我们敬畏泥土,珍爱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