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版“狸猫换太子”

——华美药房弑兄案

2024-08-19    作者:张高炜

  也许您听说过民间根据史料编撰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但未必知道曾经发生在上海滩的真实的“狸猫换太子”秘闻。家父张蓉卿时任华美药房“进货先生”,因此我曾听闻他对此事的叙述。

  案  发

  1940年前后,华美药房的老板徐翔荪是新药同业公会的主任委员,在上海西药界可算是首屈一指的老大。徐翔荪有两儿两女。大女儿在家里掌管家务;二女儿曾在德国拿到医学博士的学位,归国后在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开了一家济华医院;大儿子徐颂尧忠厚老实,深得父爱,中法大学药科毕业后协助父亲管理华美药房;而小儿子徐达泉,好逸恶劳,吃喝嫖赌,花花公子一个。所以事无巨细,徐翔荪只与大儿子商量,从不让小儿子插手。

  1941年10月21日傍晚,大少爷徐颂尧正在自己房里的阳台上闭目养神。这时候一个身影蹑手蹑脚地来到他的身后,见徐颂尧毫无察觉,便突然从背后抽出一柄童子军利斧。手起斧落,徐颂尧应声倒地,血流如注,被家人送往二女儿开的济华医院,经抢救不治身亡。杀人凶手并非他人,正是徐家二少爷徐达泉。

  对这起命案的起因,说法不一。老板徐翔荪称,兄弟俩只是为了一个新买的板烟斗偶起争执,素无恶感。而徐家下人却说两人交恶已久,积怨甚深,哥哥曾当面骂弟弟“下作”。出事当日下午五时许,弟弟徐达泉又来要钱。掌握经济实权的哥哥徐颂尧见弟弟索取的数额越来越大,且竟然要娶舞女进门,不禁勃然大怒。兄弟俩越吵越烈。讨钱不成且好事泡汤,怒火中烧的徐达泉越想越窝囊,于是,就发生了上述一幕。

  命案发生后,惊恐万分、晓得“杀人偿命”的徐翔荪,第一个念头便是已失老大,不能再失老二。否则,将意味着上海药房大王不会再有一脉相承的徐姓后人,这可关系到整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啊。只有将明眼人一看就要“穿帮”的老大“被杀”,变成自然“病故”,老二方能瞒天过海逃过一劫。为了传宗接代,走投无路的徐翔荪病急乱投医,挖空心思上演了一出民国版的“狸猫换太子”闹剧。

  调  包

  徐翔荪买通了替乞丐收尸的一个民间组织“同仁辅元堂验尸所”,要他们弄一具病死的丐尸来调包顶替徐颂尧。为了蒙混过关不露马脚,徐翔荪千叮万嘱丐尸的面型样子必须与徐颂尧高度相似。这可难坏了具体经办人员——天下哪有长得一模一样,而且是死的“双胞胎”呀?因时间紧迫,不得不将就。被贿赂的法租界警务处派往办理验尸的管理人员以及法医,面对经精心化装后的“狸猫”,一路绿灯“OK”。接着,徐翔荪一一摆平可能泄露天机的宵小之徒和各方神圣。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原本看似周详妥帖、天衣无缝的精心策划与谨慎操作,被无孔不入的法租界巡捕房的“包打听”知道了。结果开棺验尸,真相败露。为了保住香火,这位药业大王不惜送出大把大把的钞票,去走“上海第二特区法院”的门路,希望能破财消灾。腰包早已被塞得鼓鼓囊囊的律师“投降”了,导演老二装疯卖傻。法庭上,老二缄口不语,疯疯癫癫,口吐白沫,不时抽搐,像真的一样;法官“投降”了,言之凿凿,认定老二患有精神病,并以“被告早已懊悔不已”为理由便草草判决有期徒刑十年。

  堵“嘴”

  重刑轻判,激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一封匿名信投往《平报》,劈头盖脸责问:徐家胞弟杀兄,你们怎么一字不登,是否拿了徐家封口的黑钱?为了自证清白,《平报》派出记者,捅出了事实的全部真相,沪上各路媒体,包括起初拿了封口费的小报,也纷纷跟进。顷刻间,上海滩的所有大报小报一齐铺天盖地、狂轰滥炸地争相炒作报道。成群结队、一批又一批的报贩,整天围堵在华美药房门口,挥舞手中登有弑凶案的报纸,声嘶力竭扯着嗓子拼命叫卖。震耳欲聋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弄得徐翔荪心惊肉跳,血压飙升,差点崩掉。有人帮他出了个主意:关照报贩,不准再叫,全部收购。于是,上海滩绝无仅有的海量“买报”奇观开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报馆开足马力,加班加点24小时不停地印刷——上不封顶;报贩及时传送到位——徐翔荪有多少就收多少。成捆成捆的报纸,源源不断地被送进华美药房,仓库放满了就放店堂,店堂放不下就堆在临时租借的民居里。堂堂华美药房霎时俨然成了报馆的栈房后院。有的报馆因为离华美药房近,报贩只消稍走几步,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获得相当可观的“搬砖费”。

  逆  转

  在徐家强大的银弹攻势下,表面看来此案已经定谳,毫无更改的可能。孰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全面占领了公共租界,并控制了法租界。汪伪政府开始对包括法租界内司法机关的全面接管和控制。因为伪司法行政部内部的人事争战,此案竟演变成了党争的炮弹,高官们以此案作为互相攻讦的把柄,以致徐达泉的命运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伪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汪曼云是汪精卫的嫡系,而他的两位上司,“部长”和“常务次长”又属另外派系。为了找出受贿的证据,汪曼云亲自赶到上海调查。他很自信地认为这件案子的背后,有可能牵涉他的上司,以此就可以扳倒他们取而代之。他非常顺利地发现了徐家贿赂的来龙去脉,同时也非常震惊地得知此案是由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操盘。李士群不仅在汪伪政府里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同汪曼云还有结拜之情。知道了事情的背景,汪曼云当然想置身事外,草草了事。

  不料,此时又横生枝节,原因却是分赃不均。徐翔荪在上海第二特区法院里用了20万元巨款打点,法院上下全部喂饱,唯独疏忽了办理具体事务的书记官们。贿赂的消息在法院里不胫而走,书记官们知道别人都得到好处,独缺自己,当然不服。见汪曼云等人来沪调查,他们就破罐子破摔,将证据“审判记录簿”交给了他们。但是汪曼云清楚地知道这案子是李士群在操纵,就凭他们两人的结拜关系,汪曼云也不愿意趟这浑水。为了脱离干系并嫁祸于人,回到南京的汪曼云公事公办,将“审判记录簿”交给了“部长”。“部长”不明就里,就向伪“上海江苏高等法院第三分院”提出上诉。这一下可惹了大麻烦,以李士群为后台的伪“上海第二特区法院”有恃无恐,不仅不给上级法院一点面子,反而开出拘票要抓捕高等法院的检察官。面对这尴尬局面,伪“司法行政部”不得不下令将经办这件弑兄案的所有“第二特区法院”的大小官员一撸到底。不料,此举捅了一个大娄子,李士群是什么人,他操纵的案子岂能随便让人插手否决?精于特务手段的他,制造了一系列假情报送交汪精卫。虽说是早已病入膏肓腐败不堪的伪政权,但表面上却偏要正儿八经地装得比谁都廉政,装模作样地试图给老百姓画一幅司法公正的“清明上河图”。于是倒霉的“部长”等高官都被调到冷衙门去坐冷板凳。“政务次长”汪曼云,部里的位置当属第三,他在此案中之所以未受贿并非不想受贿,而是试图以清廉的姿态极力奔走,谋取高位。没想到汪曼云正要托李士群出面运作的时候,半路里杀出来一个程咬金。同样是汪伪政府头面人物的大老爷周佛海抢先一步,推荐了一向自命为“青天大老爷”的罗君强出任“部长”。罗火速抵沪后,很快就和李士群私下达成协议:决定将徐达泉由十年徒刑改判为死刑;之前被停职的法院工作人员全部官复原职,所有贪赃枉法拿了好处的丑事也不再追究,从而既给百姓一个交代,又“双赢”保全了李士群的面子。

  落  幕

  极其荒唐滑稽的是,生怕徐翔荪的金钱魔杖再耍什么花招,伪“司法行政部长”竟不顾严肃的死刑执行的程序,亲自出马督战,将徐达泉的死刑交给财政部门的税警执行,且沿用清代极其残酷的“三收三放”的绞刑规矩,即先绞一分钟,然后放松让死囚喘气,活转过来以后,再绞一次,再放松,最后的第三次绞就不再放松,直至死亡。至此,“狸猫换太子”落幕,徐翔荪人财两空。殊不知,倘若从一开始就如实审理的话,那么并非蓄意杀人的徐达泉最多也只会被判无期徒刑,然而爱子心切的徐翔荪弄巧成拙最终反而害死了自己的小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