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感恩观

2024-07-23    作者:朱林兴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大约为公元前536—公元前448年)。

  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实业家,后人尊之为“商圣”。其实,他还是一个历史上最早履行广博感恩观的伟大先行者。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恩”的意思,即“惠”,而“惠”即“仁”。故,感恩的本质是仁爱。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一。《大戴礼记·礼三本》曰:“天地是万物的本源,先祖是族类的本源,而父母是人的本源。”孔子说,人须懂得 “报本返始”“知恩图报”。感恩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感恩于天地,即国情、社会之情的感恩;感恩于祖先,即人类之情和民族之根的感恩,感恩于父母,即家属亲情的感恩;感恩于民(百姓),即人际关系的感恩。

  汉字的巧妙在于对“感恩”意涵的层次性,可以用不同汉字来表达:以“忠”表示感恩上(国家),以“孝”表示感恩父母,以“义”表示感恩朋友,以“爱”表示感恩百姓等。古代思想家倡导君子要有广博感恩观,即全面践行忠、孝、义、爱。

  范蠡的一生可歌可泣,他毕生践行广博感恩观,讲仁爱,行感恩,主要表现为:

  他讲感恩,忠于国。他聪明睿智,文武双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当时,楚政治黑暗,他难于为国施展抱负,不得已离楚。他先后迁徙至越、齐和陶。在越二十余年,以谋促成了吴越和谈,避免了越灭顶之灾,随勾践质吴三年,卧薪尝胆解除了吴王对勾践的疑心,返越后他和文种等共同助勾践兴越称霸雪耻,可谓对勾践忠心耿耿,披肝沥胆。离越后迁徏至齐,最后至陶。在齐、陶,他忠心辅助君王治国理政,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洞察世道,见好就收,适时地退出政界。此举既为政治上自身安全,也有为民谋福祉的考虑。

  他讲感恩,信于友。他对朋友重情义、守信用。文种和他是同乡好友,同弃楚而赴越,在帮越王勾践雪国耻、兴越灭吴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后,范蠡见越王勾践胸襟狭隘,深知不可与其长期相处,便毅然离越。至齐后,他写信劝文种离越,否则有危险。文种因不予采纳而最终为勾践所杀。一位曾借钱于范蠡的商界朋友,因一次渡江时船翻落水,致钱款、借条尽丢失。范蠡二话不说,连本带息偿还,而且赠款于商人回家路费。世人皆赞范公仁德。

  他讲感恩,泽于民。他出生于穷人家,对基层百姓具有深厚感情。孔子说 “仁者爱人”。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人应“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范蠡正是以这种精神看待钱财。他三次从商,每次都是在辞官之后,为的是切断权商间的利益关系,以靠自己本事谋商,结果三次皆获巨大成功,富可敌国。如,他离越来齐海边进行了第一次创业。他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充分利用海边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渔业、盐业、农业,提出并运用诸多经营理念和技能,诸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一贵一贱,极而反复”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等。就这样,仅用了两年多时间,他就富甲一方,拥有上千万的黄金,以现币计至少有十八万亿元,逾世界首富比尔·盖茨30多倍。其他两次从商也复如是。可见,他发财不是凭权,而凭的是聪明才智、科学营商理念和合法手段。更为可贵的是,他致富并不用于个人及家庭奢侈生活,而几乎全回报于社会,赈灾济民。“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太史公赞其为“富好而德者”。

  范蠡讲感恩,孝于父母,历史没有记载。但对一个具有广博感恩观的人而言,他乃人间奉行孝道的楷模,则绝对是毫无悬念的。无论是今天,明天,范蠡的感恩观是永远值得借鉴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