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鬼使神差”

2024-06-25    作者:顾伯琪

  成语中有一句“鬼使神差”,那是古人对于一些很凑巧的事情,不能科学地加以解释,就认为是鬼神在暗中指使,因此用“鬼使神差”比喻事情的发生完全出于意外。如,《元曲选·关汉卿(蝴蝶梦)四》:“也不是提鱼穿柳欢心大,也不是鬼使神差。”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九回:“总是王四穷凶极恶,天理必除,故神差鬼使,做出这样勾当。”

  历史上“鬼使神差”出自清官场的俗语,意为晋升捐官发财的捷径。京官庸杂,内阁六部,多以输赀得官,有“帝师、王佐、鬼使、神差”名目,皆是美差。凡词臣奉旨在弘德殿授读者,曰帝师;凡部曹、中书充军机处及总理衙门章京者,以其襄佐恭邸,故曰王佐;若出使外洋称鬼使;神差指神机营差使,惟满臣得充之。晚清京城的官场显得异常拥堵,想要晋升,要有门道,也就是办差使,得保举。其中有四种最优的差使,即: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些都可拿出来公开交易,官场风气盛行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此端一开,给乌龟王八开了口子,官场塌方,清王朝气数已尽。

  帝师比较好理解,名义上成为皇帝的老师,是有着优厚待遇的美差;王佐是王爷的帮手;出使外洋的公使,成了“鬼使”;神差是指神机营差使,即使用洋枪洋炮的禁卫军。帝师、王佐、鬼使、神差是针对中下级京官的晋升级阶梯,尤其对于那些新入仕的进士,对于部长级别的官位就不那么管用了。

  晚清的《官场现形记》,反映了阶层流动的状态,打破了社会公平与合理,科举制度失效了,升迁失序,因此出现捐纳买官,把捐纳作为一种财政手段。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政府到手的税收不足,只能供给皇室,王公贵族、官员俸禄、军队饷银……财政收支寅吃卯粮,是清闭关自守、海禁抑商、自断经济活路造成的。入不敷出怎么办?走了歪门邪道。当朝廷急需大量用钱时,会把中下级的候补官明码标价,卖官。这样,不符合条件的人就能通过捐纳入仕做官。还有人等不到正常的升迁,只能“有钱能使鬼推磨”:买官。

  道光皇帝是一位朴素、勤政、举重若轻的君王,他亲自拔擢翰林院编修张集馨,钦定张担任山西朔平知府,召见张说:“我岂肯以好好地方,听人糟蹋?”接着又问张是否知晓前任多尔济善的荒唐行为。皇帝是知道下面情况的,只是昏官太多,只能选择性地处理。又说对“捐班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在,一拨便转”。科举人士有“礼义廉耻之心”,而捐纳者反之。皇帝很清楚下面欺上瞒下的小动作,也知道自己的策略治标不治本,只能惩罚倒霉蛋,杀一儆百,皇帝再次表达对捐纳人员的不满。

  十一年之后,张集馨升任四川按察使,接到入京陛见的谕令。这一次道光皇帝谈到驿站运转的马匹,说马匹数量很难查的,州县听闻验马,“早已东挪西移”,下面弄虚作假,皇帝心里很明白。“我最不放心者是捐班,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晚清官场,积重难返,卖官鬻爵,到了无官不贪,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运行机制的程度。晚清犹如一座老屋,年久失修,修修补补无济于事,倒塌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