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报在老百姓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个年代,老百姓通信交往主要靠写信邮寄,而信件一般寄到外地至少要3天,交通不便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时间就更长,有的地方甚至半个多月才能收到信件。所以,一旦遇到紧急事,就只能通过电报的方式来传递,普通电报一般三个小时左右就能收到。
那个年代对老百姓来说,拍、收电报大多为红白喜事,还有探亲、出差坐火车或轮船前,拍个电报给家人和亲友,告知在某日某时到车站或码头来接。因为那个时候火车站接客,可凭电报件购买月台票进站台接人。
拍电报需到邮局办理,电报内容以字数多少计算价格。记得刚开始是4分钱一个字,后来逐步调整为1角5分一个字。除了写上电文,还要写清发报人与收报人的姓名、地址。所以,每次发出电报前,总要字斟句酌,尽量简明扼要,惜字如金地写成电报稿。有一次,邻居阿婆亲戚家女儿的婚期有变化,想拍个电报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告知他暂时不要赶回来,要我这个中学生帮忙,阿婆说了一大堆的话,我把它归纳了几个字,阿婆有点不开心,以为我在敷衍她。我跟他解释,帮你少写几个字,就等于帮你省下一顿饭的钞票。阿婆一听,赶紧说“哦,原来是这样的,那就少写几个字”。
因为送电报要及时快速,所以投递员一般都开着摩托车,身上挎个绿邮包,风驰电掣地在大街小巷穿梭,即使深更半夜也要及时送达。投递员送电报时会在门外连声喊叫:“×号来电报啦!”该户居民接过电报,要在回执上敲好图章,或者签个字按个手印。如果家里没人,邻居也会拿出自家图章代收电报。
弄堂里居民对电报往往都有一种神秘感,当送电报的摩托车停在哪家门口,左邻右舍都会探出身子察看,收件的户主更是一阵莫名的紧张,拆电报邮件时手都在颤抖,生怕有什么事情发生。有一次,半夜里听到“突、突、突”的摩托车声进了弄堂,在我们园子里停下,园子里8户人家都紧张兮兮的,后来听到投递员敲×号的门,叫着邻居的名字,其他人家才放心。摩托车还没开出弄堂,就听到该邻居家有人号啕大哭了。原来邻居的老母亲在老家去世了,乡下的兄弟拍来的电报只有四个字:“母逝速回”。那些年,弄堂里居民都怕半夜里收到这种电报。
随着沪上不少企业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以及大批知青上山下乡到外地,电报业务也开始增多,居民对电报的神秘感渐渐消除。当年,我上山下乡到江西,有几次回上海探亲时,由于携带的行李较多,有50斤大米,还有花生、菜油、老母鸡等,需要家里人到站台里来接,出发前特地到镇上邮局拍电报给家里。“明80次车到沪”,内容简明扼要,家里人一看就明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随着长途电话、传真机的普及,以及手机的问世,电报业迅速衰落,如今电报发报机已进了博物馆,拍、收电报也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