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东路上曾有一家咖喱鸡饭店

2024-06-11    作者:沈嘉禄

  如今满大街都能看到“大盘鸡”,这是中式快餐的一种,快递小哥最喜欢。吃了就饱,吃了就走,“大盘鸡”成了他们的加油站。今天我跟各位看官说一家与“大盘鸡”画风相近的饭店,在我这个年龄段,对半个世纪以来的金陵东路又比较熟悉的朋友,应该会有印象。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金陵东路靠近浙江路处出现过一家印度咖喱鸡饭店。

  咖喱,也是十里洋场的味觉记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曾经有过一家印度咖喱饭店,开设在福州路天蟾舞台(今逸夫舞台)隔壁,是老上海口中唯一一家味道正宗的印度饭店,以咖喱鸡饭和印度风味菜肴著称。

  印度咖喱饭店的老板是印度人,开设时间约在1930年前后,店址为福州路343-344号(今711号),近云南路(今云南中路)。当时为上海租界当局及洋行等外商企业服务的印度籍巡捕(俗称“红头阿三”),以及陆续来沪经商的印度人和马来亚(今马来西亚)人逐渐增多,一位印度商人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职印度籍巡捕的帮助下,开设了这家印度风味菜馆。1933年出版的《上海工商业汇编·饮食品类》中,有“印度咖喱饭店”的记录。该店的顾客大多数是印度籍巡捕、经商者及其家属和一些马来亚经商者,也有少数尝新的中国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公共租界的江西路(今江西中路)还出现了一家由印度人开设的久大饭店和印度人白丽娜等“白氏三姐妹”开设的印度饭店,还出现过由中国人开设的福致饭店和由马来亚人开设的咖喱饭店,它们都围绕着咖喱鸡饭来做文章。这样一来,四马路上印度咖喱饭店的压力就大了。不久,印度老板索性将该店盘给了中国人,店经理及管理人员都由中国人担任,厨师和服务人员倒还是印度人。他家除了招牌咖喱鸡饭,还增加了一些中式西菜。

  1949年上海解放后,印度侨民纷纷回国,加之原材料紧缺,印度咖喱饭店就关门歇业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金陵东路街道办三产,将原先服务于附近商店、学校的民居食堂改建为饭店,以印度咖喱鸡饭为特色,还有炸鸡排、烤鸡翅、土豆色拉、罗宋汤等,服务员多为以前的食堂工作人员,几个阿姨待人相当亲切。在它是居民食堂时我经常去吃中饭,建立了最初的感情,转身为咖喱鸡饭店后也去吃过两次,他家的咖喱鸡饭味道不错,汤汁丰盈,拌饭一流,烤鸡翅也是很实惠的下酒小菜,与刚刚登陆上海的肯德基炸鸡翅可有一拼。

  不过后来随着金陵东路商业网点调整,这家咖喱鸡饭店就销声匿迹了。它的存在也就五六年而已,若非原住民,知情者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