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露天电影

2024-05-23    作者:丁兆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看场露天电影是件幸福的事。

  太阳还在树头支棱着,孩子们就沉不住气了,有的扛着麦秸苫子,有的携着秫秸席子,还有的拎着个小板凳,银幕前一铺一摆,抢占好位置。天色将黑,爷爷奶奶领着孙子孙女,母亲抱着婴儿,姐姐牵着弟妹,三五成群奔向打谷场。他们或坐在苫子上席子上,或坐在小板凳上,没带的,找块石头,或脱掉一只鞋子垫在屁股下。后来的,想坐下也没有好位置,只有站在边上和后面的份。再晚的,站着也不行,得找块石头踩上去,个头太矮实在没法的,干脆去了银幕的反面。隔着七八里路的村子也来人,踩脚了,抢位了,骑马脖的娃挡视线了,一派哄哄的聒噪。但发电机一响,电影一放,顿时阒静无声。

  我那时小,但一听说村里或邻村要放电影,就会缠着奶奶带我去。奶奶爱孙心切,总是忙不迭丢下手里的活计,笑说,急个啥,啥时候缺了咱啊,早着哩。去的路上,我又蹦又跳,急得不行。奶奶虽是腿痛,却也努力地往前撵,生怕去晚了。但实际上每次都是去早了,天还没黑透呢。

  像《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红日》等打仗的片子,我最爱看。这些片子,这村放,那村放,次数多了,故事情节熟得都能倒背如流。但像《冰山上的来客》《永不消逝的电波》《黑三角》等反特的,我就看不懂了,多数时间里只能和小伙伴们根据人物的长相和眼神,猜猜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特务谁又是地下党员。但奶奶看得有滋有味,还给我说这说那,可我觉得还是没看头,遂瞌睡连连,迷迷糊糊睡去。

  那次看样板戏《沙家浜》,当日伪军在苇荡里追赶新四军之际,郭建光却在那儿唱:“听对岸响数枪声震芦荡……为什么阿庆嫂她不来探望……”我就着急,心想怎么还要唱,赶快藏起来啊,郭建光还在唱:“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河湖港汊好战场……”我再也沉不住气了,霍地跳起来拉着奶奶就要跑。奶奶问看得好好的,为啥要走啊?我说光唱歌不隐蔽,那不给坏蛋听见了!奶奶摩挲着我的头,大笑。不一会,她指向银幕说,快看看,坏蛋听不见了。我抬头,咦,还真的,郭建光正跟阿庆嫂和沙奶奶说话呢。

  换片子后,奶奶看得还是那么有劲,脸上的沟渠壑缝,毫无秩序地蹙簇着。没多时,我的心又揪起来,阿庆嫂与刁德一和胡传魁你一句我一段地唱开了:“……多亏了阿庆嫂,她教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开茶馆,盼兴旺……司令常来又常往……”我越看越糊涂,越看越担忧,刁德一和胡传魁明明是汉奸,阿庆嫂怎么还跟他们常来常往,唱来唱去?问奶奶,奶奶笑,说,那是演电影啊。我说演电影也不能与坏蛋唱来唱去啊!结果,奶奶捂着漏风的嘴,笑得前仰后合,但她却不知道怎么来给我说透这个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成了我想破脑袋也没弄明白的事。

  在那个娱乐活动极度匮乏的年代,不误农事不花钱,看一场露天电影,成了我记忆中难忘的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