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上海轮船

2024-05-16    作者:韩伟定

  儿时去上海亲眷家做人客,除了坐绿皮火车,就是乘上海轮船。晚上在船上睡一觉,翌日凌晨,就到了上海滩,比乘火车便宜、宽敞、舒适。宁波人去上海还是以乘轮船居多。

  我伯伯家住在上海南市区小东门,靠近老城隍庙。上世纪50年代,去他家做客,常常乘上海轮船。 头天傍晚在宁波江北岸老外滩码头上船,三元六角一张船票,在几百人的大统舱里,一张草席就地一铺,睡上一晚,翌日早晨天蒙蒙亮,苍穹中的星星还在闪闪眨眼,在呜呜的汽笛声中,轮船缓缓地靠上了黄浦江十六铺码头,下船后乘坐三轮车,一路上,大马路空荡荡的,穿过寂静的里弄,到达他家门口,一家人还在熟睡之中。

  老一辈宁波人大都知道,现今的外滩曾经是热闹的轮船码头,由此乘坐轮船可达浙江沿海各地 。

  新中国成立后,海上客运业务由甬申线独家经营。在这条航线上,海运局安排两艘客轮对开,每天傍晚分别由上海和宁波开航。“民主三号”是航线上的固定客轮,与之搭班的是“民主十四号”“民主十八号”或“民主十九号”等海轮。上世纪60年代后,轮船改名为“工农兵3”“工农兵14”等。但甬申线客轮不管怎么改名,在宁波人的眼里,都是“上海轮船”。在上海人嘴里都叫“宁波轮船”。

  每天傍晚,轮船从宁波出发驰往上海。客运大楼的候船室里,常常是人满为患,提着大包小包、肩背担挑,等待上船的旅客,挤得满满当当。售票处窗外,买票和等待退票的队伍蜿蜒曲折,像一条慢慢游动的长蛇,逢年过节更是一票难求,有急事去沪的旅客,只好从黄牛手中购买黑市船票上船。

  清晨展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当客轮汽笛在甬江上空呜呜响起,江北岸的居民听到这浑厚深沉的声音,就知道上海轮船靠码头了,宛如闹钟唤醒了熟睡的人们 ,开始了新的一天 。汽笛声中, 轮船到港靠码头放客,人群如潮水般涌出船舱。码头的车站路出口处,接客的人群,人头攒动,伸长脖子等待着亲人的回归。三轮车、黄鱼车带着铃铃的铃声、呜啊呜啊的橡皮喇叭声,如蛇游般穿插在人群之中。笛声、铃声、话声、笑声、摊贩的吆喝声响彻码头上空,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一派热闹非凡的人间烟火场景。

  每当逢年过节,像立夏、端午、中秋,特别是春节,甬申航线尤其兴旺,客来客往,一片繁忙。在宁波驰往上海的轮船中,往往显得更加拥挤,宁波人带的行李中,不乏自家养的活蹦乱跳的鸡鹅鸭,自做的年糕块,自种的洋芋艿,自腌的咸笋干,还有慈溪杨梅、奉化水蜜桃等时令水果土特产,包包袋袋、篮篮筐筐满满当当,摆满了船舱的角角落落。而上海回宁波的船舱里,则要空荡得多,旅客带回的大多是味精、肥皂、牙膏、的确凉衬衫,外加甜甜的大白兔奶糖等,多是一些上海产品,一股脑儿装进旅行袋里,零零星星, 小巧精致,随身携带,轻松又时髦。

  到了上世纪末,随着沪杭甬高速公路的通车,栎社机场的航空开通,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的运输展开了激烈竞争,繁华了一百多年的甬申黄金航线 ,满怀宁波人独特情怀的上海轮船,终于退出了航海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

  上海轮船虽已渐行渐远,淡出历史,但它曾经的繁荣辉煌,独特的海上行程,滚滚的海啸浪涛 ,依然深深定格在老宁波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