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边塞古城

2024-05-14    作者:郑学富

  边塞诗是唐诗中的瑰宝,描写了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战争的残酷、征戍的艰辛,表达了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及对民族和睦的向往,彰显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有人统计,《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诗中所提到的城市有的已经改名,甚至废弃或湮灭,但这些诗词却早已和城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诗云:“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该诗提到了五座城池:“临洮”,指临洮军,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冲,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唐朝初期,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北庭”即北庭都护府,府治北庭城(金满城),它既是军事指挥机关,又是行政管理机构,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维吾尔语中的“金满城”就是吉木萨尔,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0多公里的北庭乡。“轮台”即今新疆轮台县,西汉政府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统摄天山南北,唐曾设龟兹都督府。轮台成为古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镇和重要支撑点,是西域36城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境内。唐太宗时,疏勒国三次遣使入唐,强烈要求在西域设置唐朝的派驻机构,以统辖各国。唐太宗发兵西域攻占高昌,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并夺回龟兹、疏勒、于阗等地,天山以南失地尽为唐朝收复。唐太宗将安西都护府从高昌迁往龟兹,恢复两汉以来的旧制,同时宣布正式建立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统归安西都护府管辖。镇即军镇,是唐朝派驻西域的军事机构。唐上元二年又成立疏勒都督府。“武威”,今属甘肃省武威市。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郡置县,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唐太宗贞观元年,武威郡属凉州。

  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写下了《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居延城,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公里处。西汉强弩将军路博德修筑居延塞。后沿弱水岸筑长城接酒泉塞,遂成为历代屯兵设防重镇。居延今已没入沙漠,附近曾发掘出著名汉简。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其《从军行七首·其四》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玉门关是汉长城的关隘之一,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也是汉之后多个王朝的边关,许多描写边关的诗都会提到玉门关;楼兰,位于罗布泊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楼兰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共持续800多年的历史。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尽管在唐朝建立之初,楼兰已不复存在,但唐诗中却屡屡提到楼兰,这与唐代文人们推崇汉朝戍边将士是分不开的。边塞诗为唐诗注入了奋发向上的浩然之气,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