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世界性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而上海却有两条,且相互间渊源颇深。先从上海的市名及其两个简称说起吧。这三个名称来自三条河流。市名来自古上海县城东侧的一条“上海浦”。“沪”这个简称来自吴淞江最初入海口一段的“沪渎”,因河畔居民多以一种形似竹栅、被称为 “滬”的器具(今称作“簖”)捕鱼而得名。另一个简称“申”则来自黄浦江——最初仅是自淀山湖流经闸港后东折入海一段,战国时代的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受封此地后曾率邑下子民疏浚此河,因此最初称作“黄浦”及黄歇浦、春申江等。
那么,这三条河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先说吴淞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段约54公里,1848年英国领事同上海道台签订租界协议时将其写作“苏州河”,此后即以此为名。它源出苏州附近松陵地区(今吴江县)的太湖瓜泾口,因而初名松江(后常写作吴淞江),其名初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古籍中常以“吴淞江”称之,强调其为吴地之淞江,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文书中将其正式命名为“吴淞江”。吴淞江在进入上海青浦段吸纳了五条大浦水流后,成为一条巨河,江面宽达5公里,上海一带的大小河流几乎全是它的支流。入海口曾三移其地,前两次都是直接入海。第一次是东晋时从今青浦县东北的沪渎入海,三国时孙权在此建造青龙巨舰,故之后又称沪渎为青龙江。第二次是唐代中期,入海口移至今江湾以东,河口宽达10公里,船帆林立客商云集,青龙镇应运而兴,成为上海第一古镇和对外贸易的发端,史称“小杭州”,镇内青龙寺塔即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最后一次则是通过长江间接出海的。从南宋开始,由于北方人口大规模迁移至江南地区,河畔滩地被过度开垦为田,吴淞江下游段的河床也因此淤塞,化成无数条细流,时称“旧江”,其中较大的有两条。又因其弯曲盘绕且与上海方言同音,就将其写作“虬江”。同时随着长江口的泥沙淤积,海岸线不断向东扩展。因此,两条虬江形成了两处出海口,其中一条东流注入大海,后又随着泥沙淤积最终湮灭了;而另一条则从今天复兴岛北端的“虬江码头”处向北流入长江间接出海,即吴淞口。
明代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原吉受命治理吴淞江,成为上海母亲河的第一大功臣。他采纳上海土著召稼楼镇的叶宗行的建议,决定借用虬江这条吴淞江的下游河道接通黄浦江,由此,吴淞江也就成了黄浦江的支流。下面说一下黄浦江。
黄浦江原名黄浦,全长113公里,源出上海朱家角镇淀峰淀山湖。上游分作两段:东西向的第一段称作“横潦泾”,然后在与“大泖港”汇合处北折流至“米市渡”以西处,随后又以东西向流至现今的“闸港”,这第二段称作“竖潦泾”;下游从“闸港”向东注入大海,是黄浦江最初的出海口,这一段河道古称“东江”。闸港与北边通往陆家嘴的“上海浦”在南宋时即已相通。中间经过的龙华镇,史称“江浦之聚”。因为从那时开始已把闸港至龙华这段河道称作“黄浦江”,将龙华至陆家嘴这段称为“上海浦”。
治理的具体措施就是让黄浦江与上海浦、范家浜(自陆家嘴至复兴岛北端一段河道)及原吴淞江入海古道(原虬江北折流入长江一段)南北接通并挖深拓宽。四河贯通后的“大黄浦”以浩荡之水从南向北奔流,最后完成了借道吴淞口出海的目标。原来的吴淞江干流反倒成了它的支流,史称“黄浦夺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