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 拷

2024-05-06    作者:周钰栋

  “零拷”中的“拷”属于上海方言,即普通话里的“打”,如“打酱油”,上海人会说成“拷酱油”。而“零拷”就是商家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与吃用相关的液体(或膏体)商品拆零销售,居民则自带盛器按斤、按两购买,这是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人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让手中有限的票证和生活费用都能恰到好处地用在刀刃上,但凡在购买酱油、食用油、醋、酒的时候都会按生活所需,精算好以后自带料瓶前往油酱商店零拷,而商家也极善解人意,许多商品还实行半两起售。所以,在油酱商店的柜台里都备有小至半两,大至半斤的竹制或马口铁制的料勺,顾客只要报出需购买的油或酒的斤两,营业员就会用相应的料勺从油桶或酒甏里舀出一勺或两勺,通过漏斗灌到顾客带来的料瓶里,接着银货两讫,童叟无欺。

  最闹猛的零拷要数大热天居民们或拎着铜吊、热水瓶,或拿着钢精镬子在食品商店门口排队拷啤酒。因为零拷啤酒的机会不常有且不用凭票证,所以一旦食品商店有售零拷啤酒,居民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自带盛器前去争购,每杯8分。而店家也很人性化,他们知道居民买回零拷生啤都是放在吃晚饭的时候喝的,加上家家户户又都没有冷藏设备,买回后放在家里时间一长容易变味,所以店家都是将零拷生啤的时间放在下午三四点钟,让居民买回家后放到吃晚饭时还能喝出点“冰”的感觉。居民也配合默契,时间一到,弄堂里踢踢踏踏的木拖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和着钢精镬子碰到铜吊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便是购买零拷生啤的集结号。因为生啤不易存放,只能一次性喝完,加上商家也知道居民都是勤俭持家的好手,购物时一般都是“量入为出”的,所以零拷生啤不限购,丰俭由人。店员拿着厚玻璃杯从啤酒罐中接满一杯后倒入居民自带的盛器中,想买几杯就几杯。人们买回生啤后,又迅速将盛有啤酒的镬子(或铜吊)放在装满了井水的脸盆里“制冷”,等到吃晚饭时喝它,那才叫一个“爽”呢!

  零拷,作为过日子的一种方式,让柴米油盐在平淡的生活中细水长流,温润着一日三餐,温润着一家老小。

  除了“吃”需要通过零拷来将舌尖上的各种滋味巧作安排,“用”亦是如此,比如雪花膏、花露水、油漆、墨水等都是可以零拷的。在零拷大军中最显眼的要数爱美的女人和勤奋读书的学生,闲暇时,女人们会到料瓶商店里去寻觅造型别致的雪花膏瓶和花露水瓶,然后拿着它前往百货公司的零拷柜台去零拷雪花膏和花露水。每当她们从售货员手中接过拷满瓶的雪花膏或花露水,便会迫不及待地顺手从瓶中取出一些涂抹在手背上,然后凑近鼻子闻上一闻,看似在鉴别香味,其实是在享受香味带来的那种快感。一滴花露水,一抹雪花膏,是灵动、是气韵、是摩登,定格出女人的万种风情。待到星期天,那些在学校里读书的学生便会三三两两地捧着空墨水瓶进入文具店零拷墨水。因拷满一墨水瓶的墨水仅需四分钱,故零拷墨水深受莘莘学子的欢迎。他们每次捧着墨水瓶从文具商店里走出来时,洋溢在脸上的那股自信,仿佛在无涯的学海中又稳操了一张胜券。

  如今,“零拷”这等事虽已离我们远去,成了历史记忆,但“零拷”中所凝聚的勤俭持家的精神与物质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还是应该得到继承和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