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牡丹甲四郡”

2024-04-30    作者:朱少伟

  每到观赏牡丹的时节,人们常会想起河南的“洛阳牡丹”和山东的“菏泽牡丹”(古称“曹州牡丹”)。然而,从前上海的“法华牡丹”曾与之齐名。

  上海中心城区西部,古时候流淌着一条李漎泾(后称法华浜),曲折蜿蜒十余里,北接吴淞江,南通肇嘉浜(今肇嘉浜路)、蒲汇塘(今蒲汇塘路)。起初两岸人烟稀少,仅有过往的船夫歇脚。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北岸建起法华禅寺(遗址位于今法华镇路525号);崇宁元年(1102年),南岸建起观音慈报禅院(后更名观音禅寺,遗址位于今新华路650号)。寺院的出现,促使人口向这里靠拢,逐渐聚为叫做法华巷的村落。

  南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今杭州),许多北方富户移居法华巷,宅院、店铺皆以法华禅寺为中心,沿李漎泾东西两侧扩展,慢慢形成绵延约1.5公里(今淮海西路至凯旋路)的集镇。洛阳花匠携来“洛阳牡丹”,与当地花农合作,首创用扬州芍药进行嫁接的方法,培育出一种以盆栽为主的牡丹精品—— “法华牡丹”,民国《法华乡志》记载:“其初传自洛阳,而接法则取单瓣芍药根,于八九月贴嫩芽,与洛阳不同,宜植沙土,移他处则不荣,即邑中艺园亦必取法华土植之,始得花而繁花终不及,故法华有‘小洛阳’之号。”由于法华镇的土壤、气候条件优越,“法华牡丹”得以持续繁衍。

  清代乾隆《上海县志》“新增市镇”中列有“法华市”,表明这个集镇已正式升格为建制镇。那时,“法华牡丹”驰誉遐迩,不逊色于“洛阳牡丹”和“菏泽牡丹”,以至出现“每逢谷雨春和候,只听人人说法华”的情形;牡丹研究专家计楠在《牡丹谱》中收录百余种牡丹名品,而“法华牡丹”就占了四十八种。“法华牡丹”最独特的品种,首推曾入载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之“雪夫人”,它白似云雪,洁若纯玉,“大如盘盂,可值万钱”,难怪丁宜福的《申江竹枝词》云:“法华花事爱留宾,障目浓堆富贵香。红紫浅深夸名种,就中最赏雪夫人。”论及法华镇众多园林的牡丹栽培规模,李氏的东园可谓独占鳌头,该园“尤多异种”,罗致的牡丹最名贵者为“紫金球”和“碧玉带”,别的珍品尚有“瑶池春晓”“平分秋色”“太真晚妆”“燕雀回春”“瑞绿蝉”“绿蝴蝶”“猩红娇”“泼墨绿”“范阳红”“雪塔”“玉版”“祁绿”“姚黄”“紫磬”“霞光”等数十种。

  “法华牡丹”的名声在晚清也传到海外,如在1843年至1845年,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遣采集家罗伯特·福琼来上海,引种了一批牡丹,但未能成活;此后,他再度抵沪,终于成功引种了三十余种牡丹。正因如此,王韬的《瀛壖杂志》发出“法华牡丹甲四郡”之惊叹;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则云:“法华牡丹李氏良,远近人称小洛阳”。

  近代以降,法华镇屡遭兵燹,最终市廛盛况不再,法华禅寺和观音禅寺破败,园林荒废。1939年8月出版的《上海研究资料续集》记载:“(东)园在道光年间拆毁后,当地居人仍有栽花贩卖为业的,但仅淡红、深紫两种,价值也就极贱。近来种花的人固然寥落无存,就是花也不易在法华乡看到了。”1958年,在埋管填平淤浅不堪的法华浜筑路时,仅存的一些“法华牡丹”因生存空间局促,被移到中山公园,其栽培技术也由园艺师不断传承。2009年,“法华牡丹嫁接技艺”被认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如今,中山公园内的“法华牡丹”依然艳冠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