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缘结于《华丽缘》
卫鸣岐,1916年11月7日,出生于今浦江镇一户小农之家。初中毕业后,拜沪上申曲大家王筱新为师学习申曲。在王老师的悉心培育教导下,他进步极快,不满两年,就同师傅一起到新新公司登台献艺,有了一定的号召力。又两年 “竟艺成名立矣”。
石筱英,出生于上海,原姓潘,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9岁时为滩簧艺人石根福、石美英夫妇收养,改为石姓,取名筱英,并随养父母辗转于浦东、八仙桥一带走村串巷卖艺。16岁和养父母一起进南市大东、蓬莱等小型剧场演出传统老戏。石筱英的出众表演很受观众欢迎,没几年,在上海赢得了人气、名气。与此同时,卫鸣岐在南市东方、中南等剧场、书场的演出中,也获得了“一鸣惊人”的口彩,在申曲界有了一席之地。
1937年正月,卫鸣岐应石根福夫妇自建的福英社之聘,客串《华丽缘》。卫鸣岐饰成宗帝,扮相风流潇洒,表情体贴到位,唱句珠圆玉润,大有绕梁三匝之感。福英社的台柱子石筱英饰臣子郦君玉(孟丽君)。一君一臣,珠联璧合,演得出神入化,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荣誉。石筱英被卫鸣岐深深吸引,看准卫鸣岐是位不可多得的演戏天才,内心倾慕万分。于此之前,石筱英的技艺和漂亮早已烙印在卫鸣岐的心上了。两人相互欣赏,心心相印,很快坠入爱河。1938年大年初二,卫、石喜结连理。
成立自己的剧团
卫、石夫妇俩有着天生的表演才能和勇于闯荡的胆魄。结婚后,不仅夫妇俩筑梦有了清晰的蓝图,而且有了更大的劲头和信心。过好元宵节回到上海,夫妻俩商量决定: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团队。演出谢幕后,他们四处活动,诚邀沪剧界的名牌、大腕、师兄弟、师姐妹加入自己的团队。经过近一年的辛勤筹备,鸣英剧团于1939年初宣告成立。卫鸣岐、石筱英、解洪元、顾月珍是剧团的领导人,也是领衔者。
强将手下无弱兵,鸣英剧团队伍齐整、阵营庞大。编导有宋掌轻、李昌鉴、幸之、朱炎、袁一鹤等名家。乐师有沈开文、胡鸣良等高手。担纲领衔的有石根福、石美英、赵春芳、丁是娥、杨飞飞、顾月珍等大腕。
为打开路子、吸引观众,剧团初建时多演传统老戏以及弹词戏。笔者从报纸堆里搜索到的卫鸣岐编撰、石筱英演唱的弹词开篇《情敌复仇记》,是一出用国产电影名字组成的弹词,唱起来极为上口有趣。
初试锋芒,鸣英剧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卫、石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将目光定格在创新演出的剧目上。他们和编导一起根据时事新闻编演了《黄陆之爱》《阮玲玉自杀》等戏。上世纪80年代的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及由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璇子》都是在鸣英剧团的《阮玲玉自杀》演出蓝本上洐生而成的。
新闻时事戏的成功,给卫、石以极大的启示,只有标新立异,剧团才有前途。于是他们大胆地根据小说编演了《家》《白夫人》《秘密客》等;同时,又根据电影编演了《啼笑因缘》《空谷兰》《桃花湖》《贵妃风流》。这些剧目使观众有耳目一新、百看不厌之感。这些剧目的成功演出对沪剧走向时装戏有着积极的影响。
编撰出版《鸣英集》
卫、石对人生充满憧憬,组团以来,筑梦成了他们生命的重要部分。1939年夏天,他们打算利用暑热不演戏的难得机会认真编撰一本书,几多商讨之后,夫妇俩摇着扇子,挥汗笔耕。当菊花吐蕊之时,用智慧和汗水撰成的《鸣英集》放上了书店的柜台。这是沪剧界的第一本专著,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现已成为珍贵文献。
《鸣英集》共有八个部分。其中开篇、剧本、时调三个部分最是引人注目。尤其是卫鸣岐根据1937年上海著名艺人袁一灵的《数金陵塔》改编的“叙说日伪统治期间上海社会现实状况”的时调——《时代金陵塔》极受社会欢迎。《时代金陵塔》中希望小孩认真读书、商贾多多捐献、市民在这个艰难时代里要守住做人底线的唱词很有针对性和教育意义。
组建中艺沪剧团
为给正在走向成熟期的沪剧助力加分,卫、石夫妇天天奔忙于演出和访友的路上,多次与解洪元、顾月珍交心协商。在共同为沪剧献身的意愿下,卫、石、解、顾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于1944年组建了沪剧史上有名的剧团:中艺沪剧团。
中艺剧团的诞生,给卫、石带来了新的冲劲——让沪剧成为上海戏曲舞台上最美的花朵。为使愿景变为现实,卫、石和编导们一起将秦瘦鸥同名小说《秋海棠》改编为沪剧。卫鸣岐、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分别主演秋海棠和罗湘绮。卫、石的成功表演,为《秋海棠》成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奠定了基础。
卫鸣岐和石筱英的时装戏场场喝彩声满堂,他们的清代古装戏也演得精彩无比。1947年著名的中艺编剧赵燕士将姚克的话剧《清宫怨》改编为沪剧《西太后》(又名《光绪和珍妃》)。卫鸣岐、邵滨孙饰演的光绪皇帝,石筱英、顾月珍饰演的西太后,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度。《西太后》广受观众好评。
1947年7月2日,田汉、安娥由陈子良和《沪剧周刊》主编叶峰陪同,到皇后剧场观看中艺沪剧团演出的《西太后》。田汉称许沪剧有了惊人的进步,对戏的处理和演出感到满意,赞赏领衔主演的演员表情生动,唱白恰如其分,动作表演恰到好处。当晚,田汉、安娥出席上海戏剧界集会时,盛赞沪剧有表演人才、有难得人才。
中艺剧团在演好国内题材的戏剧时,不忘演好国外题材的戏目。1947年8月22日,由中艺大编剧赵燕士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沪剧《铁汉娇娃》在东方第一书场隆重献演。卫鸣岐饰演铁汉,石筱英饰演娇娃。当帷幕落下时,观众仍默默地坐在那里,无法从悲剧的压抑中回过神来。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撞击,他们的内心触发了深沉的思考,这是过去看戏时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1949年后,中艺剧团积极编演《幸福门》《红花处处开》等现代戏,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1950年编演的《大雷雨》受各方重视。清装戏《杨乃武与小白菜》更是轰动一时。
1952年中艺剧团和上艺剧团合并,组成民办公助的上海沪剧团。在上海沪剧团的基础上,1953年2月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
义演义播救灾民
上海“八·一三”淞沪战役后,为给难民筹募棉衣经费,卫鸣岐、石筱英响应“上海难民救济会”的号召,踊跃参加义演活动。之后,卫鸣岐、石筱英同刘子云、筱文滨等同仁发表言辞恳切的文章,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救济难民。
1940年5月,上海义济善会为向难民出售平价米筹款,假国华、大来、利利等8家电台举行义播演唱。卫石夫妇放弃自己的演出活动,连续参加播唱,日募款千余元,为演艺界之冠。
上海申曲歌剧研究会为“筹募慈善基金”举办大会串,卫鸣岐、石筱英以鸣英剧团名义专场义演《孟丽君》,所得之款悉数捐给基金会。
从卫、石一次又一次参加义演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沪剧人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卫鸣岐为人做事的格局和精湛的演技,业内无人不赞,所以在1947年11月举行的沪剧研究会改举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在1949年12月沪剧公会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执委委员。令人遗憾的是,卫鸣岐于1950年年底去了香港,而他的筑梦之路也就此戛然而断。2000年小年夜,卫鸣岐在浦东弟弟家里一觉不醒,安然离开了人世。
石筱英杰出的表演艺术,自成一派的唱腔及对沪剧作出的贡献,深得广大民众的赞许和肯定。为庆祝石筱英60年舞台生涯的辉煌成就,1989年1月上海电视台为石筱英录制了《虚怀若谷,美哉筱英》电视艺术片。同年,一代沪剧表演艺术大师,因病谢世。美哉筱英,芬芳永远。 (卫战治先生热诚接待采访,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