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的徐镇路

2024-04-11    作者:钱红春

  1968年,我从部队复员分配到一家制灯厂,每天上下班,徐家汇的徐镇路是必经之路。如今这条路虽早已从上海版图上消失,但我至今难以忘却。

  徐镇路又叫徐镇老街,东起华山路与漕溪路相交处,西至凯旋路。这条全长不足千米,高高低低、曲曲弯弯的弹硌路,路面宽窄不一,最窄的地方只有两三米,一般的货运卡车难以驶入,只有后来的小型机动三轮车(俗称乌龟壳)才能一路按着喇叭勉强通过。因年代久远,地上大大小小的花岗岩已被踩踏得毫无棱角。说是马路,其实就是条上海市区常见的老式弄堂。

  徐镇路徐家汇路口的南边紧靠徐汇中学,北边转角是家百货店。往里走,除了一家小烟纸店,便是各种餐饮店。每天一早,因附近居民及上班的工人都要在这里买早点,所以拥挤不堪,显得很嘈杂。

  我与妻子同厂,儿子出生后,妻子每天要独自抱着儿子乘车上班。那时车很拥挤,空手乘车都要挤出一身汗,更别说抱着儿子,背只鼓鼓囊囊装满尿布的包包了。到徐家汇下了车,还要走到徐镇路尽头的里弄托儿所,常常累得筋疲力尽。我那时是在“三班倒”的锅炉房工作,妻子是“常日班”,上下班时间不一样,无法助妻子一臂之力。好在厂里有不少热心的同事,每每相遇都会从妻子手里接过儿子帮着抱,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妻子常说,儿子是被同事们抱大的,这话一点不假。直到儿子从托儿所“毕业”转入居家附近的幼儿园,这段艰难的日子方告结束。所以我忘不了这条路,更忘不了当年那些热心的同事。

  当时的徐镇路,除了徐汇中学一段高高的围墙和密集的居民住房,还有十多家工厂,是典型的厂房与民房为邻,职工与居民相处的路段。在我每天要走过这条路的十多年里,工厂与居民之间相互帮助照应的事时有耳闻。有时居民家中的电路出了故障或是水管漏水了,跟厂里打声招呼,他们就会立即派人维修。哪家半夜有人生病,到附近工厂借辆“黄鱼车”也是一句话的事。每年过年前夕,有浴室的工厂会特意安排附近居民到厂里洗把澡。每年学校放暑假,几家工厂也会在附近里委和居民的支持下,联合举办“暑托班”。有年夏天的一个夜里,厂里赶制一批灯具,要在第二天一早运到港口装船。厂里因人手不够,百余箱成品堆在厂门口,厂领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些正在家门口纳凉的居民闻讯后,立即赶来帮忙。有踏着“黄鱼车”的,有推小板车的,也有拖着大竹筐的,将成品纸箱短驳到停在大路口的货运卡车上,最终按时运达港口码头。当年那个热火朝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徐镇路这条老街,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已不复存在,但其曾经的和谐温馨,曾经的团结协作,曾经的互助友爱,不会随着这条路的消失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