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

2024-04-02    作者:周钰栋

  如今的清明节大多数人会将它与“寒食节”相提并论,其缘由来自《邺中记·附录》:“介子推不想在晋文公面前贪天功为己有,只一心一意想侍奉老母,便携母避居绵山(今称介山),后当文公遣使求子推,弗从。复焚山以迫之。子推抱树而死。世人伤之,断火冷食,以悼之。”

  其实,寒食节与清明节不在同一天。据《邺中记》所载:“并州,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子推断火,冷食三日。”文中的“一百五日”即一百零五天。由此推算,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恰好在清明前的一至两天,而民间“寒食”一般需要“断火三日”,故总能与清明相逢。沿袭相因,也就寒食、清明不分了。

  古时,祭吊先人乃属士大夫之事,后时移世易,民间也有仿效的。大约到了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坟”。自此,寒食、清明上坟祭吊先人的习俗也就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当时唐玄宗的诏书中还提到“游官远方,则准礼望墓以祭可也”。意思是说,在外做官的不能离开职守回乡祭扫,可以登上高山,望着祖坟的方向,行祭祀礼。那时候上坟祭吊叫“上墓” “上冢” “拜扫”,而且祭扫先人时不设香火,不焚纸钱,只是将纸钱挂在坟旁的树枝上或压在坟头上,或将纸钱系在竹竿上后再插在坟头上。以此遵寒食“不举火”之禁。

  将在寒食、清明上坟祭扫先人之事称为“扫墓”,据考起于清代,《清通礼》中云:“寒食拜扫塘茔,届期素服诸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眠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