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上海城隍庙素有“一庙二城隍”之称,并且“前殿为霍,后殿为秦”,后殿供奉的是明初受封为上海城隍神的秦裕伯,前殿供奉的就是霍光。如果您留心观察,前殿的霍光塑像是全庙最大的一座神像,并且神主牌位上赫然写着:金山神主汉博陆侯霍光大将军。
霍光是西汉著名政治家,主要活动区域在长安,他为什么会成为上海地区的保护神?为什么会被称为“金山神主”?
霍光,字子孟,霍去病异母弟,汉武帝的托孤大臣,昭宣中兴的主要功臣。虽因擅权死后被族灭,但后来亦被汉宣帝列为麒麟阁功臣第一。历代祭祀霍光的地方有不少,早在西汉就有官方兴建的墓庙,《汉书》记载,霍光殁后“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 。作为霍光生前活动有关的地方,山西临汾、陕西鄠县、河北蠡县都出现过霍光庙,但是其崇祀动机与本文讨论上海地区“霍光信仰”绝不相同:沪浙沿海居民所崇祀的霍光,最初是作为捍海神出现的。
霍光作为“捍海神”的形象是怎样的?在上海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绍熙《云间志》中,记载了民间崇祀霍光的起源传说:三国吴主孙皓病重,梦到霍光附身侍从告知,金山咸塘风潮为害,民不聊生,我霍光是汉代有功之臣,有治理海患的能力,奉我为神,庙以祀之,就可让你孙皓病愈,保一方平安,随后孙皓病愈,遂立庙崇祀霍光。
关于霍光捍海的传说,是宋元以降士人民众的集体认知,在《云间志》之前、之后都能找到霍光捍海相同叙事结构的起源传说。今天的上海城隍庙是在宋代金山神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宋代上海镇的金山神庙就是捍海神霍光的道场,它又被称为“霍光行祠”,那上海地区最早的霍光庙在哪里?答案就在今金山区境内,因此捍海神霍光又被称为“金山神主”,它是上海地区原生的民间信仰。绍熙《云间志》中明确提到了霍光捍海之处:“金山忠烈昭应庙。在海中金山,去县九十里。”这与起源传说中提到的“华亭谷极东南” “金山咸塘” “金山北” “古之海盐县”等相互印证,说明了最早的霍光庙在今金山三岛附近。
金山,古称钊山,原与陆地相连。大约魏晋以降,风潮为害,海岸线不断后退,到南宋后期金山完全沦海,形成金山三岛。也就是说至晚在南宋后期,就开始有“大、小金山”之分,这也体现在宋代的一些文献记载中,它们都将最早的霍光庙指向宋代秀州华亭县的“小金山”。鲁詹在《显忠庙记》中记载孙皓夜梦霍光后“翌日疾瘳,立庙小金山”。赵孟坚在《金山顺济庙英烈钱侯碑文》中记载了霍光自言“臣汉旧辅,今当为神,驻小金山”。杭州霍光庙又被称为显忠庙,在长生老人桥西(今岳王公园内),元代江浙乡进士叶森撰有《显忠庙记》刻于桥下,庙记记载有“秀州华亭县小金山汉霍光祠”。翻检清人徐松所辑《宋会要辑稿》,则有“秀州华亭县小金山祠”。以上四则史料,年代不一,出处各异,但都明确将金山祖庙指向“小金山”。
对于宋代上海镇的金山神庙,祝鹏在《上海沿革地理》一书中指出“因为南宋时上海已代青龙镇为对外贸易港口,所以对于这样一位能镇海潮的霍光神,有崇祀的必要”。或许正是因为金山神主霍光本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保护神,五代以来屡屡显应,受到累世奉祀,及至明初改建为城隍庙时,仍未能轻易更替,故而形成“前霍后秦”的祭祀格局,并延续下来,至今未变。
作为上海霍光信仰的发源地,金山沿海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在对抗海潮的同时,坚守了2000多年的海盐生产。他们不仅将霍光塑造成金山神主,而且将霍光为民御患、为国分忧的精神加以弘扬,最终培育出上海本土的民间信仰,塑造出上海地区自己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