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宗帝天禧三年(1019),司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县一位县令家中,这个县的北面有座浮光山,因此其父就为儿子取名为光。
据史料记载,司马光从小老成练达,是个早熟的孩子,《宋史本传》中说他“七岁,凛然如成人”。他生性俭约、不尚奢华,甚至讨厌华服及金银首饰。《本传》中说他“于物淡然无所好”云云。在《训俭示康》一文中更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又说一生“不喜华糜”“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喜读书。年谱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读之“不知饥渴寒暑”云云。
只有七岁的他,做了一件传之千古的大事,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司马光在玩伴不小心掉进水缸后,急中生智用石块砸破底部,水很快流尽,玩伴由此得救!这自然引起人们想了解他一生的想法。
他幼年时曾说过一次谎,女佣把他很难剥开的青核桃用开水浸泡后剥开了,他却说成是他自己剥开的,为此,被严厉的父亲批评了,并详细晓以诚实为人的道理。这件事情影响了他一生,日后他对人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诚”字当先,处世当“从不说假话入门”(见《司马光佚事类编》)。
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通经史、懂音律、知天文、会历算,尤精于史学,一生“惟喜读书,益老弥坚”!他编《通鉴》时“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甚至怕贪睡浪费了时间,据说做了个光滑的木枕,叫“警枕”,可以随时警醒,他编此书也能够做到“参考群书,评其异同,俾归一途”。而且,他能“一事用三四出处”,以便成为可靠的结论,《资治通鉴》涉猎之文献典籍多达300多种,经过考异定取舍编出的《通鉴考异》就达30卷。《资治通鉴》这部历时十九个春秋共计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通史,终于完成。神宗皇帝十分珍视此书,还命人为其每页盖上“睿思殿”(皇帝专用读书地)之印章,视为只能皇上才能阅读之书。难得的是,这还不是一部枯燥的史书,书中不乏人物心理活动、生活细节的描写,《资治通鉴》成为传世的权威史学著作也就一点也不意外的了。
司马光为人正直,为政廉洁,生活不尚奢华,办事公正。对皇帝的谏书往往要言不烦!其治国方略是“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见《司马光奏议》卷二十)。但是在晚年为宰相时,却一反往日的慎密、稳健,没有听取不同意见和权衡利弊处理问题,主观地废弃王安石新法,撤换变法派的官员,据说苏轼对此也很不高兴,称他为“司马牛”了。不过,他后来自己对此还是有认识的,曾检讨自身“烛理不明”乃至“误国”(《司马光奏议》卷三六)。史学界对他晚年尽罢新法、意气用事、接纳朋党、排斥异己是有否定说法的。后世历史学家对其人之功过是非的评价,笔者认为是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