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租界,迁往上海公共租界复校的江苏省立松江高级应用化学科职业学校(简称省职中,1934—1937,1939—1942)再次被迫停学,只得借用私立会文中学名义办学。省职中化学教师李剑青不愿在汪伪政府的管控下教学,刚好上海南通中学教务主任,同为泰县(今泰州市姜堰区)人的孟心平相邀,故欣然接受,前往位于海安的苏北“联抗”地区紫石中学教化学、几何,兼教导主任。
李剑青毕业于1927年刚创立的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35年8月受聘省职中,教应用化学科造纸学,并兼任造纸工场的技术主任。他带领学生生产的纸张在年终成绩展览会上深受来宾欢迎,被抢购一空。学术及教学水准俱佳的李剑青在教学化学工艺的同时,主张学生将所学的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以便日后从事化工的生产设计与开发研究,改变中国化工落后的局面。在省职中沪校时,体弱多病、身兼数职的他,除了教高一《今日化学》,还编了不少化学课外讲义,巧妙地将定量分析中的所有计算公式都列入其中,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再学定量分析时游刃有余。他的学生中人才众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7届应化科的嵇汝运等。
受到邀请的还有在扬州中学沪校教学的鲍勤士等。鲍勤士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南京支部交际员,兼任江苏省参议会副议长,有着深厚的国学造诣,因不满政坛的黑暗,故转而教书育人。1938年,不愿接受日军的奴化教育,江苏省立扬州中学部分师生迁至上海复校,设校址在南京东路慈淑大楼内,鲍勤士受邀执教国文。他讲课时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特别是讲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声泪俱下,学生们无不动容。同样受邀的还有日后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袁鹰。慈淑大楼是1939年春季复校的省职中最初的办学地。
1941年夏,随着新四军的东进,海安被收复。面对因海安沦陷再次失学的学生,1942年春“联抗”司令黄逸峰支持私立紫石中学复校,并提供经费,邀孟心平任校长,聘请学识渊博的鲍勤士、李剑青等仁人志士办学,校址设在海安西北乡王家庄。当年3月开学,除初中外增设高一和简易师范科各一班。
紫石中学仅有课桌椅,学生没有课本,更谈不上图书与设备,虽然办学异常艰难,但老师们倾注了所有心血。已逾古稀的鲍勤士不辞辛劳地自带大量书籍,与李剑青合住在庙宇内,生活困苦,但他们丝毫不松懈,教育学生:唯有发奋图强,才能救中国!李剑青想方设法,就地取材做实验。体弱多病的他还指导学生生产墨水、肥皂,解决生活学习之需。李剑青与鲍勤士相处甚恰,后来他们又成为扬州中学的同事。
在抗战物力维艰的艰辛岁月中,李剑青、鲍勤士等一大批不堕青云之志的中国知识分子以刚毅坚卓之精神筚路蓝缕,百折不挠地在敌后区办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使华夏大地上弦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