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隍庙的“年货”

2024-02-27    作者:顾建华

  小辰光,阿拉复兴中路东昇里到新城隍庙,在小囡眼睛里并不近,二十分钟步行的距离吧,但啥人都不嫌其远,都抢着要去,过大年,庆元宵,那里是孩子的天地。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年年如此,哪一年都不落空,直至其影灭迹绝。至今历历在目的,是《岳传》中双枪陆文龙的红缨枪,白蜡杆包藤条称手轻灵,买回家双手前后一执,脚踏碎步点,满嘴“锵锵锵”,一个亮相,那个威风、那个神气、那个派头——腔势足得来!

  新城隍庙,儿童的“年货”特别多,它全部集中在连云路上海著名伤科专家石筱山、石幼山昆仲私人诊所对马路南侧的一排摊位里,一直到洪长兴涮羊肉店面为止,可谓琳琅满目。每年新春的烟火或元宵节的灯笼,基本出自此地。有一分钱一根的兰花条,它比较投合小姑娘,玩起来动静小、不会受惊吓,只需在弄堂背光处划上一根火柴就行,虽然烟雾缭绕睁不开眼,不过不间断地溅出火花,效果着实不错。有铜盆转,它应该是当年小伙伴最为抢手的货色了——价廉物美,七分洋钿能上天。端来一只旧面盆,铜盆转放入面盆中,点燃药线,只看见它在面盆里一阵狂转以后一声呼啸便腾身而起,随之在空中迸出一道霞光!

  当年的烟火品种中,还有一款叫万花筒的,是立在地上燃放的。引线就在头上竖着,把它点燃后,人群就围成一圈瞪眼观看,火花喷出半米高,五彩纷呈且时间长久。因为它腰围粗壮药量颇多,故而价格也颇高。记忆中,表兄买过一次,那是1962年的春节,明姐姐夫妇、公婆来灿伯家做客人,客堂间餐罢,刚刚落座品上香茗,我们几个小萝卜头就急不可耐地在天井里猢狲献宝了。当然,先是兰花条、铜盒转打底,“压台戏”是由表兄施放的大礼——万花筒。这是一只身量足以与高升比肩的大家伙,大家都屏着气息静观其变,万万想不到,只听得天崩地裂一声响:老母鸡变鸭,居然是只变种高升。一阵痴呆后,三人爆发出一阵莫名狂笑,声响更惊动到厅里几位老长辈,连他们都站起了身一探究竟。

  挨下来,就是放“百响”了。从前小囡绝对不碰高升,太吓人了,而且“百响”也绝对不像现在那般,一千响一放,而是放在棉袄罩衫口袋里一只一只放——当年的烟纸店本身就是拆零卖的。记得凡是放不响或断了线的也不舍得扔,而是当中一折二,然后,火柴对着中间点,当然,没有鞭炮声,而是“嘶——嘶——”两声,火星就直窜而出,小伙伴们都忘情地大呼小叫起来。

  直到弄堂里烟雾弥漫眼睛都睁不开,小朋友手头也就弹尽粮绝了,大家才收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