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压岁钱

2024-02-19    作者:孙卫星

  临近龙年春节,又该准备压岁钱了。

  曾记得,1964年龙年春节,我获得一张崭新的五角钱压岁钱,真是喜出望外;其后1976年龙年新春,恰逢中学毕业,长辈说一句“侬长大了”,压岁钱便与我无缘了;待到1988年龙年来临,已轮到我准备压岁钱了,腊八过后就忙着兑换一叠“拆骨勒新”的票子,分装几个红包,既让父母舒心,也让孩子开心……

  如何让传统的压岁钱翻出新花样?当年,我曾别出心裁创意一回,为沪上金融企业“吸储”作了点贡献。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金融业改革风生水起: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交行复业,各家银行竞争激烈,年底“拉存款”各不相让。当时,我是跑金融口的财经记者,采访报道之余一直在思考,银行如何在拓宽储源上另辟蹊径?

  1990年11月的一天,我跑到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储蓄处,与林山、顾多娇、俞明珠等老处长、老法师“嘎讪胡”,聊想法。回到报社,我铺开稿纸写下这样的标题——《存一片深情,获甜蜜利息》,建议银行参照“定活两便存单”样式,尝试推出“礼仪储蓄存单”,尤其是要把存单设计得欢乐喜庆,符合老百姓恭贺新禧的心理、礼尚往来的需求,以期既让存单成为市民压岁钱的新品种,也拓宽银行的储蓄渠道……

  文章见报后,毛应梁行长很是关注,特地召集分管行长、储蓄处长一起研究这个创意的可行性。几经调研,并报经人民银行批准,工行于次年1月正式推出 “礼仪储蓄存单”,面额分20元、50元两种。粉红色的礼仪储蓄存单一问世,再加上《新民晚报》连续报道,引来储户们的踊跃认储,成为当年春节最时尚的年礼。

  在1991年银行工作会议上,时任人行上海分行行长的龚浩成在讲话中特别感谢《新民晚报》为发展储蓄贡献的这个金点子。此后,其他银行也纷纷效仿,我儿子迄今还珍藏着长辈过年时送的一张中国银行印发的礼仪储蓄存单,面值168元,168,一路发!

  《新民晚报》倡议的礼仪储蓄存单问世后,中国印钞造币集团迅速跟进,设计出喜气洋洋的新年贺卡,将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嵌入印制精美的贺卡里,贺卡编号与壹佰元票面编号完全一致,作为压岁钱也很受欢迎。

  今年又逢龙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行主题为“金龙飞舞”的贰拾元纪念钞和拾元纪念币,预约兑换者络绎不绝。大家图的是喜庆,祝福的是:龙的传人龙抬头,国泰民安在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