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除夕”

2024-02-08    作者:周师增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岁除”“除夜”,是农历全年最后一个晚上。“除夕”,含有旧岁换新岁的意思,因此也叫“岁除”。古籍《梦梁录》中说:“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以祈新岁之安。”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

  “年”是长期以来的一种计时单位,但实际上并不是最早使用的名称。据记载,尧舜时用“载”,夏朝时用“岁”,商代用“祀”,直到周朝才用“年”。“年”这个概念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循环周期而逐步确立的。东汉期的《说文解字》给“年”的解释就是“谷熟也”。但民间还有一个“年兽”的传说,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野兽的威胁。而这种猛兽就叫“年”,它以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便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传说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代才发现,这“年”最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有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颜色和火光,又听见震天的响声,便吓得逃回深山躲避,就此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饮酒摆宴而庆祝胜利。为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太平了。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古时对于“年兽”的说法,是从“山臊”演度来的。综合历史上过除夕的习俗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坐夜守岁。除夕,是个特别的日子,它处在新旧年份的交接点上,古人说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守岁是从前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就是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也叫“熬年”。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两晋的《风土记》说:“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才称为‘守岁’。”守岁的习俗是怀旧岁而迎新年,希望阖家团圆、父母安乐、儿孙康健,这既有对逝去的旧岁含有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其二是吃年夜饭。就是吃团圆饭。相传始于南北朝时期,至今更是长盛不衰。南朝诗人梁徐君有诗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其三是击钟分岁。先民们相信在一年的最后一日应击鼓而驱鬼逐邪,获得来年的祛病消灾。古籍《吕氏春秋》中纪注着这一风俗。此后每年除夕便都有击钟分岁的习俗,其中苏州寒山寺除夕敲钟最有代表性。洪亮的寒山寺钟声象征一年的开始。听到钟声千门万户爆竹齐鸣,大家走进新年。

  其四是燃放爆竹。放爆竹最早是元日的习俗,《荆初岁时记》中说:“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后来除夕也放鞭炮。宋代苏轼诗曰,“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清代陈曾寿诗曰,“迎春爆竹除宵禁,破萼唐花逼岁新”。

  新旧之交话除夕。除夕是新岁与旧岁交接班的时间,这确是个特殊时刻。抓住除夕辞旧迎新这一特点,历代诗人都创作了不少颇具特色的诗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是流传最广又是通俗工整的一副好联,两句最为朴实的联语说出了除夕的特点。唐代诗人史青的诗联“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也写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欢歌达旦迎新岁。在此就容易想起如今的春节联欢晚会之热闹场景。也说明除夕之夜开展一些文艺活动而欢庆新春的到来,正是继承着自古以来的民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