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走过淮海中路966号原徐汇区中心医院门前时,就会联想到这里曾经是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虹桥疗养院。眼前两幢新建的医院诊疗大楼后面,仍保留着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百年老建筑——坡式弧形屋顶的法式楼房。门墙的铜牌上刻有“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上海虹桥疗养院旧址;淮海中路966号5号楼,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丁惠康创办;解放战争期间,民盟创始人张澜、罗隆基等民主人士曾在此养病”。
铜牌上的丁惠康是何许人也?
丁惠康是近代藏书家丁福保(1874—1952)之子,江苏无锡人,祖籍常州,1904年生于上海。1927年同济大学医学系毕业,第二年与上海名医丁甘仁之子丁仲英一起创办上海肺病疗养院。肺结核病在20世纪初肆虐全球,特别容易在卫生环境差的贫苦人群中流传,俗称“痨病”。丁惠康出于医者的仁慈,花巨资引进X光机,为普罗大众筛查诊断结核病。当时治疗肺结核还没有特效药,只能靠休息和补充营养来缓解病情。1934年丁惠康出资30余万元在上海西郊虹桥路(今伊犁路2号周边)购置一块地皮,创建了虹桥疗养院。
1935年丁惠康远赴欧洲考察,重点学习那里的医疗服务和劳动保障制度。是年末,获得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于1936年回国,受聘为上海医学院教授。那时他就提出,我国医疗机构的发展前景应为广大劳工服务,并提倡普及劳动医疗保障制度。
西安事变前,《新生》周刊因刊登《闲话皇帝》一文被勒令停刊,主编杜重远被判监一年又两个月徒刑,轰动中外。当局慑于舆论压力,遂将他转移至虹桥疗养院软禁。丁惠康无惧当局的威胁恐吓,先后安排张学良、杨虎城前往疗养院看望杜,杨虎城还借治牙病与夫人一起住进了虹桥疗养院,与杜共商抗日救亡大事。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虹桥地区属于抗战前沿,为免遭战火焚毁,丁惠康果断地将疗养院的器械设备撤出,拿出其中一部分支援战地医院救治伤员,其余的搬到租界临时寄存。此时丁惠康一心想把疗养院重新开办起来,几经物色,终于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找到一处海上名绅叶鸿英的宅第,于是就买下来用作虹桥疗养院的新址。丁还特地聘请了沪上名医粟宗华(精神病科)、黄铭新(内科)、任廷桂(外科)等20余位医师到院里来主持工作。张澜、罗隆基等被丁收留在疗养院内予以保护,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捕。宋庆龄等创建的中国福利会,也曾经把办公室设置在疗养院内,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还继续租用虹桥路上的疗养院旧址作为办公地,长达8年之久。1958年,虹桥疗养院与怡和医院合并成立淮海医院,丁任院长。1961年正式更名为徐汇区中心医院。
丁惠康平生有两个喜好,一是摄影,一是鉴藏瓷器。1962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登载的从故宫博物院所藏30多万件珍瓷里精选的100件国瓷中,有三件是丁惠康捐献给国家的。
1958年,丁惠康被错划为右派。1966年2月,他从上海市市长曹荻秋手中接过《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证书。友人叶宇青在他摄的一幅《秋塘莲叶》照上题诗:“秋风吹断采莲歌,不见红裳映绿波。十里横塘舟一叶,潇潇听得雨声多。”他读了之后感慨万分地说,“这短短二十八字,真是我一生的写照”。1979年他获得纠错平反,8月25日在落实政策配给他的新居室里,他累倒在案桌前的椅子上。那一年,他75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