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冬至奇寒,不由回想起五十年前冰冻天的开河经历。当年七三届初中毕业,我被分配到崇明长江农场30连,年底报到入列,未几便赶上开河。利用冬季最寒冷的农闲时节开挖河浜,为来年农田排涝抗旱奠定基础。
晨曦微露,大伙携带铁锹、箩筐等简易工具结伴而行,挑的挑,扛的扛,行走在坑坑洼洼的泥路上,长长的队伍见不到首尾。正值寒冬岁月,滴水成冰,呵气成雾。大家穿戴上厚厚的衣帽,也顾不得好看难看,索性用草绳捆扎腰间抵御寒风侵袭。
开河工地人山人海,一杆杆红旗在强劲的寒风里猎猎作响,那个年代,开河工地上的红旗不仅代表一个排或一个连,还有一种精神上的象征。负责开挖的多为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他们手持丫锹(狭长锋利,锹口弧形似“丫”字),顺河道两侧向中间下挖,挖出的土方一般通过单人挑或双人扛,移至距河口几十米处倾倒,也有排成长蛇阵的,逐一传接转运。不消多少时间,开挖者的脑门就渗出汗珠,于是干脆把外套甩到一边,敞开领口,卷起袖子,赶起进度。
让人尴尬的是,开挖的泥土中有时会夹杂芦苇根及瓦砾,稍不留意,就会刺破套鞋和脚,有的甚至猛力拔出深陷泥浆的腿脚时,整个高帮胶鞋的鞋底都脱落下来。至于那些搬运土方的“双人扛”,杠棒一头的人一旦滑倒,另一头的那个也会连带摔跤,然后是两个泥人继续一跌一滑地来来回回。如遇雨雪天,就更是花样百出。直到开河接近尾声,个个都肩膀红肿、腰酸背疼,手上磨出一个个水泡。
开河期间每日在工地忙活十几小时,旁无屋舍库房,运输材料、搭建工棚、备柴烧水、埋灶煮饭、送餐到工地,后勤保障任务十分繁重。连队几百号人员吃喝拉撒均非同往常。用餐前,两只手只能在泥浆水里晃荡几下,便将自带的搪瓷碗或铝制饭盒从炊事员那儿打来饭菜,席地而坐,趁着饭菜尚有余热,便狼吞虎咽起来。那个年代,物资极为匮乏,故而伙食十分单调,热水供应也受限制。拉屎撒尿更为简陋,男生还容易对付,找个背人处就地方便,女生却麻烦得多,要走很远才得以解决。
从17岁青葱岁月初历开河,我在农场四年中先后有七八次开河经历,既考验了体力,又锻炼了意志。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凡遇到困境,总会想,当年的开河都挺过来了,还有啥困难克服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