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都知道,“飞马”是名牌针织内衣,乃上海景福衫袜织造厂(简称景福厂)的拳头产品,曾经在国内外市场上拥有很高知名度。
景福厂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徐文照等合资创办。1932年,时年22岁的徐文照顶替父亲,进入中国第一家针织内衣厂——上海景纶衫袜厂工作,他刻苦钻研业务,不久便掌握了针织行业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并结识了学徒出身的徐云庆。两个具有相同志向的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自主创业,于是集资2万余元法币,于1937年1月创建了景福衫袜织造厂,厂址选在闸北中华新路200号。
景福厂初创时期只是一家弄堂小作坊,生产设备低档,10多位职工,主要生产白色针织坯布,使用“象”牌商标,大多销往长江流域的南京、汉口和重庆一带。工厂开工半年多,刚有起色,抗战全面爆发,闸北恰好位于前沿阵地,经常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导致厂区附近交通中断,产品和原材料根本无法及时运送。面对日军炮火的威胁,无奈之下,厂方只能将部分生产设备,搬迁到法租界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惠荣坊1号,继续生产。
1939年,景福厂利用赚到的部分盈余,先后购置了30台缝纫机,开始生产32、42、60、80支等档次的汗衫和背心,之后又生产棉毛衫、卫生衫、卫生裤等市场热销产品,同时启用“飞马”牌商标。因为“飞马”牌内衣具有透气、滑爽、吸湿性较强等特点,且做工考究、穿着舒服、品质精良,所以很快打进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四大公司(即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永安公司还为景福厂的“飞马”牌针织内衣设立专门的橱窗广告和销售专柜,同时在多个人流密集处竖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市民随处可见,广告效应非常显著,使得“飞马”牌针织内衣知名度不断提高,销量月月上升。20世纪40年代初,“飞马”牌各类针织内衣声名鹊起,产品不仅在上海、江南一带以及长江流域畅销,且远销至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
1942年,景福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由徐文照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43年初,景福大展宏图,出手购进工厂附近徐家汇路1260号(今肇嘉浜路688号)一块8.6亩的地皮,建造新的厂区。年内,新厂房落成,并增添了漂染设备,一举成为织、染、缝全能型针织厂。其间,景福厂兼并了3家小厂,规模逐渐扩大,且在多地设立“飞马”牌内衣发行所,将优质国货“飞马”牌针织内衣销往全国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作为织造业后起之秀的景福厂,令同行们刮目相看,同时,景福股票也成为了当年上海证券市场里的热门。
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风雨飘摇,国内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景福厂卖出产品后,来不及补进原材料,亏损严重。另外恰逢币制改革,金圆券满天飞,人心不稳,一有风吹草动人们便惊慌失措,市场一片萧条。原来景福厂依赖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扩展业务的一套做法,也宣告失灵。次年初,由于“飞马”牌各类内衣积压较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景福厂面临倒闭风险。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景福厂获得新生。1954年10月,景福厂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景福针织内衣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8用,本市纺织系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黎明、晋隆、顾公泰等26家小型针织厂并入景福厂。1960年,企业改名为上海针织工业科技研究所。1961年11月,恢复景福针织内衣织造厂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