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李清照的诗文成就

2024-01-09    作者:潘裕民

   李清照(1084—1151?),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文章受到苏轼的赏识。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知书能文。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空气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养,培养了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诗词、书画、散文,无所不能。

  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著名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才女之一。

  除词以外,李清照在诗文创作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她的诗,今存仅十几首,但大多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如果说她的词由于受其“词别是一家”的传统观念和“婉约”风格的局限,不能直接反映爱国思想感情的话,那么在她为数不多的诗歌里却可以明显看出她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热切关注,以及对时弊的揭露与批判。此外,还有失题四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前二句是说,跟随高宗从中原逃到江南来的群臣中,缺少像王导那样能够帮助朝廷立国安邦的人;从北方传来的消息中可以看出,留在中原的将领里面,缺乏像刘琨那样坚持敌后抗战的英雄人物。后二句说:南来之人(指朝中投降派)尚且害怕吴江之水冷,应顾念徽宗、钦宗被虏二帝处境的艰难。“北狩”,在北方狩猎之人,这里指代徽、钦二帝。

  在她的诗中,特别应该提及的是她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被古人誉为“忠愤激发”之作,而今人称之为爱国主义作品。读者从这气壮山河的诗句中,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拍案而起的怒目金刚,在厉声呵斥那些无心收复失地、逃过江东,在临安过着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生活的南宋统治者。像这些意境沉郁、风格豪迈,饱含爱国激情的诗篇,其风格情调与她的词是迥然不同的。

  她的散文传世极少,目前见到的长短文只有七八篇,但写得各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金石录后序》,文中介绍他们夫妇搜集整理金石文物的始末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经过,回忆了她婚后三十年间的忧患得失。它既是一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也是我们了解作者生平事迹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总之,李清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她能诗、能词、能文,能书、能画,还懂音律,精通考古,作为一个女作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

  李清照的作品多已散佚,今有《李清照集》和《漱玉词》,存词近五十首。诗十九首,文章六篇(散文两篇,论文两篇,书信、骈赋各一篇),还有残篇断句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