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开滦煤矿的“以煤换面”

2024-01-05    作者:高天云

  全国解放前夕,上海对开滦煤炭的依赖性比以往更为迫切,尤其是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妄图凭借长江天堑负隅顽抗,封锁南北水陆交通,禁止通航、通邮、通商、通汇等一切民间正常活动,给华北解放区与上海之间的经济往来造成严重障碍。

  由于与北方物资交流和贸易的渠道被人为阻隔,上海经济及人民生活陷入困境。1948年底上海“剩余的3000家较大的工厂,开工率仅为平时的20%”。1949年初,600万居民用煤炭奇缺。据1949年2月12日《申报》载:由于投机商哄抬煤价,“自新春以来,疯狂疾升,各档均创空前高峰”。另据《经济周报》记载:“过去开滦烟煤运沪成本每吨不到2万元,3月19日上涨到每吨国产烟煤配价13万余元,而这一天黑市价格高达每吨35万元。”

  刚解放的华北地区,经济有待恢复,人民生活亟需改善,但由于南北通航被封锁,当时的开滦煤矿陷入困境:港口无法装运煤炭出口,煤炭积压达120万吨。而开滦资方拖欠职工面粉已达50万袋之多,数十万职工及家属严重缺粮。

  在这种形势下,1949年1月,全国船联等各界团体共同通过驻上海开滦经理处转天津开滦矿务总局,磋商以民营形式实现南北通航“以煤换面”,并致电国共双方,呼吁洽商恢复南北通航易货,并早日达成协议。

  这一吁请,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及华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开滦矿务局及所属的秦皇岛港做好了迎接上海来船和装载煤炭的准备,并电复全国船联,现“已洽准中共以滦煤10万吨,交换美援运用委员会面粉30万袋”。对上海所调拨运输交换物资之船舶“洽经中共同意,规定悬挂‘KMA’旗帜(即开滦矿务总局的英文缩写)”。

  在全国船联的敦促下,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才于1月28日,原则上同意恢复华北航运。2月1日又在《致财政部代电》中,准先以“唐山”号及“大上海”号两艘轮船试办秦申间南北通航易货。为了表达中共中央的诚意,由毛泽东、周恩来正式联名复电上海船商界,指出:“恢复华北上海间航运,以利生产之发展,极为重要。”2月14日,《天津日报》发表了以《以面粉交换煤炭,恢复华北上海间海运——毛主席等电复沪轮船业表示欢迎》的文章,并转发新华社陕北13日电:“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将军接获全国轮船业联合会理事长杜镛(杜月笙),上海市轮船业公会理事长魏文翰来电,略称以面粉换煤炭,由‘大上海’‘唐山’两轮往返分运,随带邮件并派员至华北接洽。兹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将军已有复电,表示欢迎。此间已嘱北平叶剑英市长、天津黄敬市长准备接待。”《申报》《商报》等亦将复电全文转载。

  经多方努力和周密准备,从2月中旬起,“大上海”和“唐山”两轮满载面粉,分别于2月12日和17日,由上海驶往秦皇岛港,再由秦皇岛港装载煤炭安然返沪,实现了战争暂时沉寂状态下国统区和解放区通航易货的愿望。

  据统计,自1949年2月中旬起,上海首航秦皇岛的“大上海”“唐山”北运面粉计6万袋,南运煤炭2万吨(双方商定“以煤换面”比例为1:3),虽然数量有限,但对开工困难的上海工商业,无疑是久旱逢雨、雪中送炭。

  正当人们为南北通航、通商并规模渐趋扩大而欢庆之时,国民党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谈”破裂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作战。此时,刚刚恢复不久的秦皇岛与上海间的通航易货,进一步扩大南北物资交流的计划中断。一个多月后,上海解放,南北交通在人民政府支持下,才得以迅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