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科考,王寿彭在殿试中夺魁。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庆祝慈禧七十大寿,又举行科考,刘春霖在殿试中夺魁。按照戏曲传统称呼,中国科举制度结朿前倒数第二名状元王寿彭,可称“压轴状元”,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则为“大轴状元”。这两人虽科场夺魁,但清政府已日暮途穷,随之废除科举制度,清亡后又军阀混战……他们的名字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时至今日,真正了解者可谓凤毛麟角。
王寿彭,字次篯,山东潍坊人,1875年生于城市贫民家庭。他自幼嗜爱读书,从不知倦怠,按父母意愿,一心想走科举之路以谋取功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17岁中秀才,27岁乡试中举,学业一帆风顺。刘春霖,字润琴,河北肃宁人,1872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先在村中念私塾,后进保定莲池书院读书。经刻苦攻读,他的学业日进,撰文和毛笔字得到人们赏识。可参加童试,遭富家子弟忌恨和排挤,科场初试未能如愿。但勤勉终有回报,光绪十六年中秀才,光绪二十八年乡试中举,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光绪二十九年,王寿彭在朝廷会试时,中了第37名贡士,而后参加了殿试。该年正是光绪30岁寿辰,又临近慈禧七十大寿。主考官看到考卷中“王寿彭”三字,字迹工整,不觉眼睛一亮。“寿比彭祖”,古代传说彭祖寿告八百岁,庆贺帝后寿辰,这正是最吉祥的名字了。主考官便将王寿彭的试卷排在最前面。慈禧看后大悦,钦点王寿彭为状元。该场会试,刘春霖也参加了,可名落孙山。后经人介绍,刘春霖进了钦差大臣陶世筠家当“西宾”,亦称幕友。陶世筠很看重他的学识,尤其墨迹,柔娟遒劲,令人喜爱。由此,陶世筠每次拜见慈禧的禀帖,都由刘春霖代笔。慈禧知道情况后,让刘春霖进宫为她抄经。光绪三十年,为庆祝慈禧七十大寿又开科考试。殿试之后,阅卷大臣把前十名试卷呈报西太后。慈禧翻阅时,见一份卷子的小楷字好生熟悉,再一看名字是为她抄经的刘春霖,文字清秀娟丽,就选定他为状元。中国末代状元就这样诞生了。
王寿彭考上状元后,开始官途还算平坦,当过翰林院修撰和湖北提学使,还随载泽等出洋考察。民国建立后曾任总统府秘书。1925年张宗昌当山东督办后,请王寿彭担任该省教育厅长,并兼任山东大学校长。然而好景不长,北伐军攻入山东,张宗昌仓皇出逃,王寿彭也成了通缉犯,匆忙从济南逃往天津并直达东北大连。由于在东北生活不习惯,又携家眷回到天津,住在老城区西北角的小伙巷,很少与人来往,生活艰难,1929年病逝,终年54岁。
再说刘春霖中状元后,也授了翰林院修撰,不久派他到日本留学,为筹备立宪作准备。待他学成回国,宣统即位,朝政进一步衰败,君主立宪早成泡影。清政府垮台后,刘春霖一度隐居家中。不久,袁世凯、徐世昌、曹锟等都先后授于他总统府内史或秘书帮办等职务。面对官场斗争,他深感自己只是统治者手中的一件小摆设,万般无奈下,于民国十七年愤然自退。后来,伪“满洲国”派人邀他出任“教育部长”,日军占领北平后动员他出任“北平市市长”,都被他严词拒绝。隐居后的刘春霖,生活拮据,以卖字画等度日。1942年元月18日,刘春霖在北平寓所逝世,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