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987年—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曾官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崇安(今属福建省)人。著有《乐章集》,存词二百一十多首。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专业词人”,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宋词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首先,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柳永一生失意仕途,到处漂泊,故词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雨霖铃》是他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相传是他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与情人离别时所作。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着力在“别”字。下片写“秋江伤离”的场面,与上片的情景交融在一起,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
柳永的词不仅写常见的“羁旅行役,离愁别绪”,而且善于描写都市的繁荣、祖国山川的壮丽,如《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写的就是当时首都汴京元夜的热闹景象。《望海潮》是写杭州形胜的,则更为著名。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词不仅勾画了都市的风物景色,更主要的是通过一幅幅具体的画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真实面貌。在艺术上,这样状物绘景,形容曲尽,出俗创新,也是过去没有的。
其次,他发展了长调慢词的形式。长调慢词是不是柳永始创的呢?不是。如今多数研究者认为:慢词在唐、五代已有了,特别是民间词中有不少慢词;唐、五代文人如杜牧、钟辐、李存勖和尹鹗等也有少量慢词。柳永只是学习民间和文人词,把长调慢词发展了。柳永在继承前人慢词形式的基础上,有所删益,有所变革,创造了大量新的长调慢词。在他留存下来的二百一十多首词中慢词就有一百零三首。慢词篇幅加长,带来了内容、手法上的变化,使词能够容纳更丰富的社会内容,能够表达更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其后,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相继有慢词创作,慢词遂盛。
再次,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词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特点。就其主要方面来说有两点:一是善于采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二是善于用民间的俚词俗语入词,“俚而不伤雅,雅而能俗”,突破了词原有的语言典雅的束缚,使之通俗化、口语化。因而他的词很适合当时市民的口味,广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可见,柳词影响之大,传播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