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画照擦笔画

2023-11-23    作者:任激扬

贵报“往事”版(10月26日)刊登《画照》一文。拜读之后受益匪浅,作者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画照的年代,以及描述了那个年代画照的沿革与发展趋势。笔者依据自身的回忆略作一些补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路的画照(即“画像”)店鼎盛时期一家挨着一家,堪称画像一条街,各家店面的标配是挂满大幅的男女明星像,还有大小不同的样照。而城隍庙的画像馆集中在方浜中路,各家画像馆画艺水准各有千秋,后来关停了不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画像名家马兆森以别处两处房产置换到方浜中路一间店面,开出“兆森礼品商店”。

店主马兆森在美术界略有名声,除了擅长油画、水彩画之外,他的画照擦笔画称得上沪上一绝。由于擦笔画工作台放置在门面的大玻璃橱窗下,凡是经过的路人,只要停下脚步就能一目了然,所以常常有人站上几个小时,自始至终目睹一幅擦笔画完成的全过程。画照的对象一般是已故的人,在大殓时派用场。有统一的规格尺寸,用纸为铅画纸。样照一般是一寸黑白照片,夹在有格子的两块玻璃之间,用夹子夹住照布镜(专门用于测定各种织物的经向或纬向一定长度内的纱线根数),通过它观看放大的样照。有的样照如若不是光面相纸而是柔纹相纸就会增加描绘的难度。

最难的样照是从集体照中寻觅到的人样,只有绿豆大小身影,马老师也画过。用的是羊毫笔,新笔开笔前,为了延长使用寿命,留出笔尖,用百得胶封住毛笔其他部位。随着笔尖部位的磨损,逐步剥离百得胶。橡皮的用途很特殊:用鸭嘴笔夹住橡皮条制成橡皮笔,可以修正或丰富脸部的层次;将橡皮在砂纸上摩擦,产生橡皮粉,拿药棉吸粉后在需要提亮的部位进行顺时钟擦拭;整块橡皮可用在画像中衣服的塑造上,尤其是衣服的明暗和衣纹。

方浜中路的人流量比较密集,就擦笔画这一项,马兆森为海上社会名流以及外国人都画过,并且不局限于去世者。有一次一名法国人看了一阵子操作,便拿出与父亲同框的照片,要画父子俩的像。一位美国女大学生拿出彩色照片要画成黑白像。这些都是笔者亲眼目睹的事实。还有一次,一名日本人依据中国美术馆的藏品目录(静物水彩画)按图索骥找到他,专门要看(收购)他的水彩画,还对他的擦笔画竖起了大拇指。笔者还目睹马老师为丰子恺家人定制丰子恺画像。完成后,家人来取时,对画像深表满意。

为此,马兆森还萌生过专门编写一本有关擦笔画技法的书。从擦笔画的来历、材料用具,到详细的技法,其章节安排都有了初步的框架。可惜由于多种因素,最终没能完成这个心愿。

由于马兆森曾经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创作过教学挂图,像《日月潭》(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四册教学挂图),还有《天山牧场》等,让他为嘉定烈士陵园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嘉定烈士陵园还没有搬迁到后来的新址。陈列室内的烈士遗像几乎全是放大照片,由于室内场地晾晒过麦子,日久受潮,不少照片开始出现霉点,有的表层局部甚至风化掉落。面临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用画照片的技术画出来。陵园领导想方设法辗转寻觅能够画像的专业人员,终于通过上海教育出版社,联系到了画像名家高手马兆森,于是首批二十余幅烈士画像得以落实。

后来我接手了马老师其余的画像任务。终于在布置陈列前完成了整个画像任务。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绘制烈士像的马兆森老师已故世二十余年。他以自己的画像技艺让这些烈士形象得以留存至今,使得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