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乐、郭泉为核心的永安资本集团创设的上海永安公司,是我国一家规模较大、资本雄厚、驰名国内外的大百货公司。它从创办那天起,就将“以统办环球货品为鹄的,凡日用之所需,生活之所赖,靡不尽力搜罗”,作为公司的营业方针。虽然它比先施晚了一年开业,但它在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中曾列居首位,是我国民族资本在近代商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远渡重洋,澳大利亚起家
由于西方列强相继入侵,郭乐兄弟的命运如同先施公司的马应彪,1890年,年仅17岁的郭乐,与他的先辈一样,不得已远渡重洋,赴澳大利亚寻找生路。
到悉尼后,郭乐当了两年菜园工人。后经他的堂兄郭标介绍,进了由郭标和马应彪合伙开的永生果栏打工。几年后,郭乐手中有了些积蓄,就想另起炉灶。正好有个开水果店的华侨商人破产,郭乐乘机与另外几名华侨合伙盘下了这家水果店,定名“永安”,挂牌开业,郭乐被众股东推举为司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郭乐先后把兄弟郭泉、郭葵、郭浩、郭顺,从国内调到店中来分掌店务。永安果栏很快从一爿店发展为四爿店,职工扩充到八十多人。
永安经销的水果,除了在当地收购一部分外,大部分来自斐济和艾瑟顿,都由永安联合当地两家华侨果栏永生和泰生,加以控制销售。他们与贩运商订立代销合同,随后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等到永安果栏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郭乐便联合泰生、永生,在斐济开设“生安泰”果栏,为三个果栏组织货源。除了收购当地水果外,同时推销中国的土特产。
由于在生安泰中,永安投资多,所以生安泰的人员绝大多数由永安指派,经理也由永安的人担任。货物运到悉尼后,按照三家果栏销路大小进行分配。销售则由各家自己负责。尽管在货源采购上一致,但在销售上难免产生矛盾。各方为了各自的营业,暗中展开竞争。在争夺客户的竞争中,郭乐常亲自来到悉尼码头,留心永生、泰生有哪些户头,在哪些地方销售,然后派人暗中把永生、泰生的客户抢过来。
由于经营香蕉买卖获利丰厚,生安泰不满足于单纯收购,进一步在斐济买地自辟香蕉园。在斐济,大条香蕉的收购价是每条两先令,由于自辟蕉园,到了悉尼每条香蕉的销售价五先令,获利倍增。生安泰在斐济的香蕉园一下扩大到两千多英亩,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另辟蕉园近千亩。
而在澳大利亚的华侨,多数是矿工、园丁、木工,大多数散居在悉尼四郊,只有在假日,才进城来买些家乡土特产和生活必需品。郭乐针对华侨的喜好,不仅安排永安果栏从国内采购各种土特产,并且推出送货上门和赊账的办法。由此,华侨顾客与永安果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当时的华侨,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银行汇款办手续,他们有困难,再加上假日银行不营业,给他们带来很大困惑。而散居在广东乡下的家属,又多不识字,进城领取汇款也成为大难题。为了进一步在华侨中扩大影响,郭乐抓住这一商机,主动推出为华侨办理向国内家属汇款业务,并委托国内香山县的福和盛号把汇款送到乡下。后来永安又在香山县设立永安银号,办理代送业务,收取手续费。由于永安果栏在当地华侨中的信誉日增,华侨有了积蓄,不去存银行,而存在永安果栏。
通过赚取商业利润和吸收华侨闲置资金,永安果栏积累了大量资本,熟悉了经营管理和商业竞争的办法,为它以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显身手,创设上海永安
因为水果销路有一定的限度,永安果栏的水果业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再进一步发展就困难了。郭乐在工作之余,经常暗中考察当地的几家英商百货公司,特别是当地有名的“英地海登”大百货公司,在钦佩的同时,也让他认识到经营百货能赚取更大的利润。
郭乐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余旅居雪梨(悉尼)十余载,觉欧美货物新奇,种类繁多。而外人之经营技术也殊有研究。反观我国当时工业固未萌芽,则(即)商业一途也只小贩方式,默(墨)守陈(成)法,孜孜然博蝇利而自足,既无规模组织,更茫然于商战之形势。余思我国欲于外国人经济侵略之危机中而谋自救,非将外国商业艺术介绍于祖国,以提高国人对商业之认识,急起直追不可,是以1907年有创设香港永安公司之议。”
具有一定民族意识的郭乐,和先施公司的马应彪一样,心怀实业救国的雄心,尤其马应彪在香港开办先施公司,营业发达,获利丰厚,更坚定了郭乐到香港开设永安公司的决心。
经过郭乐在香港十多年的经营,不论在资本积累方面,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都为上海永安公司的开办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开始,永安资本集团决定以港币五十万元,着手筹设上海永安公司。但看到在建的先施公司规模后,郭乐等永安股东决定扩大上海永安公司的筹备规模,资本由五十万元增加为二百万元港币。为此,郭氏兄弟向侨乡、澳大利亚华侨积极筹措资本。
1915年7月,郭泉和郭葵来上海选址。当时上海南京路正日渐繁荣,尤其号称“女人街”的昼锦里一带,凡是妇女的日常用品、衣服、手饰应有尽有,女人们多喜欢来此购物。于是,郭泉和郭葵把目光聚焦在昼锦里附近的日昇楼这个地段。
但对铺址开在南京路路南,还是路北,不能确定。他们仿效马应彪,派了两个人,一个站路南,一个站路北,从他们身旁每走过一个人,就在自己口袋里放一粒豆子,以此来统计南京路两边的行人流量。统计了一段时间后,肯定路南行人比路北多,这是因为当时上海的富豪大户多住在南京路以南,他们买东西是从路南过来的。郭乐最后选定铺址设在先前已在筹建中的先施公司对面。日后的竞争中,永安营业比先施发达,一直力压先施,很长时间内称霸上海百货业,原因之一就在于永安的“地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址选定后,即由郭泉代表永安与哈同签订租约,从1916年4月开始,租期三十年,每年租金白银五万两。当时有人讥笑说,广东人不会做生意,租地三十年,将来连自己造的商场大楼也要还给哈同,是赔本买卖。可是永安有自己的算盘,估计租地三十年,永安公司能赚得二十吨黄金。所以不管哈同的条件如何苛刻,永安还是签了租约。
对于百货大楼的建筑质量,郭乐是十分讲究的,他亲自监督打桩,亲自试验三合土基础和楼层是否坚固。大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东北部外延为弧形。外墙采用汰石子饰面,建筑立面用圆柱与贴壁方柱墩做装饰,给人以西方文艺复兴建筑的感觉。陈列窗口采用进口大玻璃做成了10个大玻璃橱窗,这也成就了“永安是第一个利用马路橱窗展示商品的百货商店”的佳话。
在商场安排上,郭乐认为先施公司马应彪在底楼开茶室是个败笔,他将公司底楼商场,定位销售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方便顾客在逛公司时,临时看到需要的物品可随手购买。二楼安排绸缎、布匹等,因购买者妇女居多,她们往往要选择花样,比较商品的价格,这类商品占的面积比较大,设在二楼比较方便。三楼为珠宝、首饰、钟表、乐器等比较贵重的商品。四楼则为家具、地毯、皮箱等大件商品。大件商品购买后公司可以代送,因此不会影响营业。
在筹备期间,购储了三四十万港币的商品,多达一万多个品种。四十多个商品部分布在四个商场内,每个商品部都相当于一家专业商店。这样大的规模,这样雄厚的资本,当时除了先施公司外,国内同业都望尘莫及。
上海永安公司于1918年9月5日开幕。开幕前先在报纸上登了十四天“开幕预告”,对公司的商场布置和经营特色大肆宣传。并发了一大批请帖,邀请一批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前来参观。公司开幕那一天,前来参观购物的,人山人海,尽管采取凭二角一张门票进门的办法来加以限制,但整个商场还是拥挤得水泄不通。每天营业额平均达港币一万多元。这个数目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
永安公司还善于掌握顾客心理,先声夺人,在开幕时特地选择若干种热销商品压低售价,扩大影响。如火腿只卖一元大洋一只,在报上连登广告,大肆宣传,轰动上海滩。
由于营业兴旺,商品库存急需增加,原有的流动资金已不敷周转,于是1919年再次增资五十万元港币,充作流动资金使用。
永安公司还在其他楼层附设酒楼、旅馆、弹子房、跳舞厅、游乐场和戏院,以及 “天韵楼”屋顶花园。永安公司从开幕到1931年,利润累计高达港币一千零七十万元,为二百五十万原始资本四倍多。1930年的利润率高达47.55%,这在一般民族资本企业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凸显雄心,打出“环球百货”旗号
开业后的永安公司打出了“环球百货”的旗号,公司搜罗了世界各国很多最有特色的商品,如英国的棉布、呢绒、羊毛衫、羊毛袜;法国的化妆品、绸缎、汗衫、油画颜料;德国的玩具、五金器材用具;美国的丝袜、电器、钢精用品;瑞士的钟表、绣花手帕;捷克的玻璃器皿;瑞典的搪瓷;日本的毛巾,等等。整个商场成了世界各国名牌商品和新产品的陈列所,其中英国货最多。当时公司经销的名牌进口商品,有十多元一瓶的“圣诞之夜”牌香水,十五元一瓶的“4711”牌花露水,一百多元一件的羊毛衫,八元一只的“地球”牌热水瓶等。即使像绣花线、揿纽、宽紧带等一类小商品,也都来自国外。永安公司备货充足、齐全,应有尽有,所以顾客踏进永安公司,凡是名牌商品,只要顾客叫得出,在这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永安公司进货采取多渠道,如洋行、批发字号、外国旅行推销员、外国工厂、去国外采购,甚至在国外设立办庄。如日本神户、美国、英国各设办庄,同那里的一些名牌厂商直接建立购销关系,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进价,将最新的商品运送到上海。使得永安公司以品种多、款式新、档次高而领先先施公司。永安公司也俨然成了“有档次、有品位”的代名词。顾客为了显示自己的派头,往往会选择到永安公司购物。
除了在货品上做足文章,郭乐还首先提出并倡导“顾客永远是对的”服务信条,并在商场显眼处高悬用霓虹灯制成的这条标语,要求职工恪守这一准则。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得罪一个顾客,就等于赶走了10个顾客。接待好了一个顾客等于从竞争对手处抢来了10个、100个顾客。”
郭乐还经常亲自巡视商场。一看到有顾客空着手出去,就要向营业员寻根刨底,探究买卖未成的原因。他一再强调,售货服务要使顾客称心满意而去,下次乐于再来。因此在商场大门口和楼梯口都有笑容可掬的接待员“导买”。规定顾客在选购时,营业员务必彬彬有礼,不厌其烦地回答顾客提出的各种问题,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甚至向顾客介绍商品的使用方法。比如顾客买一架收音机,可以一架一架试听,挑好后顾客不必自携,而由营业员代送,送到后如果顾客自己不会安装,营业员代为安装,且都不收费。如此,不仅公司的信誉大增,营业员也获得了顾客的信任,为公司笼络住一批忠实的“老主顾”。但营业员若得罪顾客,轻则警告、记过,重则开除。
为了固定买主,永安公司还别出心裁,采取一种凭“折子”购货的赊销办法。针对当时上层社会不少有钱人喜欢讲排场、摆阔气、爱虚荣的心理,有选择地发出许多“折子”给各国领事、政府权贵和一些“社会闻人”以及豪门大户,他们凭“折子”到永安买东西,不用当场付钱,只需在折子上记上一笔,到时候总付。这样既方便,又有面子,自然大受上层社会的欢迎。而拿到折子的人似乎很有面子,一份小小的折子显示了他的金钱和地位,因而上层社会的人争着来开户,唯恐拿不到折子而失了面子。于是通过发折子方法,让永安公司拉拢了许多上层顾客。
逢年过节送礼,在上海这个虚荣成风的十里洋场更盛行。每逢节日前半个月,各商场就布置开了,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顾客人头挤挤,熙来攘往。但正所谓“买的人不是用的人,用的人不是买的人”,永安公司发现送出的礼品不被受礼者喜爱,及时推出礼券,这使得受礼者凭礼券到公司选购自己钟爱的商品,加上“永安”二字讨吉祥,所以礼券大受欢迎。永安卖出的礼券要比先施公司多一倍以上。由于收到礼券以后,许多人并不立即就来换取商品,甚至把礼券长年收存起来,这就让永安不需付出分文利息而利用了不少社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