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火球般的太阳,小江小河里的水被烤得滚热。白天,鱼儿纷纷潜入较深的河底,以遮阳避暑。傍晚八九点,饿了一天的鱼儿升浮至有水草的水面上。由于夏秋晚鱼儿馋而觅食,便为人们提供了以竹罩捕鱼之机会,也催生了我少年时代夏秋晚罩馋鱼的趣事。
“罩”是捕鱼的竹笼。它由竹篾编织而成,呈上小底大的锥形网格状,(网格直径一厘米左右),上口直径三十厘米,上置丝网,中间留一个孔,仅供手臂伸进伸出,下口直径七八十厘米,高八十厘米。捕鱼者事先在选定的河面罩位上置放由麸皮等制作的香饵,一两个小时后罩捕之。
我十三四岁开始和弟弟一道罩馋鱼。罩鱼相对其他捕鱼方式,诸如扳、洘、摸等方法,技术含量高。首先要学会选择罩位。罩位本质上是依据鱼的活动规律,借自然之力而选择的鱼巢,置以香饵用于诱鱼。合适的罩位可以减少空罩。它一般须具备三个条件:河床坡度小,以减少、避免滑罩,保证捕鱼者安全;河床底软,有淤泥,以保证平稳下罩,减少、避免因罩底有孔而致鱼儿钻孔逃逸;水草密疏恰当,过密者,鱼儿出进不便,而太疏者,水温与鱼食资源不宜。最宜的水草密度可供三四两以上鱼儿进进出出。经验源于教训,甜头来自苦头。有一回,我看好一块靠近一棵柳树的两三米见方的河面,水草疏密适宜,但忽略了河床情况。去下罩时,离罩位五六米远就能闻到鱼欢虾逐之声。我兴奋地高高举罩,不料该处河床偏陡,加上床底泥土僵硬,一罩下去,鱼罩即刻倾斜外滑,人也随之俯冲,情况很是危险。好在我弟眼明手快,拽住了我腰带,才避免了一次严重事故。从此,我们将河床情况作为选择罩位的首要条件。我们利用夏天游泳或看人洘浜的机会,对附近小浜小河的基本状况,如哪里可以下罩,哪里不可以下罩,摸得一清二楚。
鱼很灵敏,警觉性高。外界稍有异响,它们就被吓逃。这就要求罩鱼者必须静悄悄地接近罩位,敏捷而准确地下罩,不允许出响声和水花,不允许偏离罩位中心。任何细小的操作失范都会影响罩鱼效果。有一回,我在接近罩位时,禁不住喉痒而轻声咳嗽,随着咳嗽声起,只见一条两三斤重的黑鱼,尾巴一甩,“啪啪” 两声,拍打着水草,迅速从罩位中逃之夭夭。即将到手的“鸭子”就这样飞走了。还有一次,下罩稍偏离罩位中心,眼巴巴地见到一条半斤左右的黄斑鲫鱼被撇在罩外。为之,甚为后悔。后来,我们经过苦练下罩之功,情况就大为改观,几乎凡罩必有所获。
一般而言,入罩之鱼深知大难临头,便晕头转向,四处逃窜,撞击罩壁,发出动静。捕鱼者便可据此对罩情作出判断。但也不尽然。我村小囡浜的东湾头有一个罩位,除了罩位应有的基本条件外,地理位置优越,是个上等罩位。有一回,我们一罩下去,罩壁立马被撞击得激烈颤动,入罩之手触碰到的都是滑溜溜的鲫鱼、翘嘴窜等,捉之估算足足有两斤重。兴奋之余却忽视了罩底下污泥处。当我们鸣金收兵,拔罩离开时,只见一条七八两重的大鳗鱼从罩位处迅速窜出,借着河水笃悠悠地离去,还故意回头朝我们看看。原来,它凭借擅长潜泥的本领,在接收到危险信号的第一时间悄然潜入罩下淤泥中,从而躲过了一劫。擅长潜泥之鱼,除了鳗鱼外,还有黑鱼、甲鱼、黄鳝等,它们不同于其他鱼,一听到下罩之声后即下潜入泥。
吃一亏长一智。从此,我们摸罩不留死角,来个兜底摸,浮在明处的鱼要捉,潜于暗处的鱼也不放过,有效地堵塞了潜鱼逃离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