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的北戴河身影

2023-10-13    作者:陆其国

朱启钤,字桂莘(亦作桂辛),号蠖园,1872年出生于河南信阳,祖籍贵州开阳。现代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曾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1916年7月,以帝制余党被通缉,避居天津。正是这一年,朱启钤初次踏足北戴河海滨。一踏上这片避暑胜地,他不及欣赏海滨宜人的风光和领略徐徐吹来的惬意海风,就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和敏感神经,发现这里已居住着不少外国人,便觉得存在着严重问题。

据民国时期出版的《北戴河海滨志略》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之前,北戴河海滨“乃一荒僻乡村”,“交通往还不便,文人学士罕至其地,是以不堪著闻于世”。1893年,一个名叫金达的英国工程师因筑津榆铁路勘测路线来到北戴河,当他发现金山嘴一带沙软潮平,气候宜人,认定是块宝地。于是他先说服一些华人在北戴河购地,然后又怂恿京津各国传教士也来购地建屋。当这里渐成规模后,清政府便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式辟北戴河海滨部分区域“为各国人士避暑地,准中外人杂居”。到民国建立,北戴河海滨外人房屋已建有一千余所,每年来海滨避暑近千人。尤甚者,这些外籍人士为在此长期“合法”居住,竟以各种名目成立会团,并划分势力范围。其中会员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当数以英美传教士为主的“石岭会”。面对“各国外侨复纷组强团体、骎骎焉有喧宾夺主之势,行政官厅鞭长莫及,一切放任自流”的现象,朱启钤强烈意识到,必须“争主权,拒外人”。

说来也是天遂人愿,1918年朱启钤获赦免。恢复自由身后,他即发起创办北戴河海滨地方自治公益会,公益会成员多为在海滨有别墅的中国上层人士。翌年6月,经内务部批准,公益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在西山成立,朱启钤被推为会长。他在会上阐明该会成立宗旨为负责海滨的地方公益事业,以及市政管理、建筑规划、税务收支、开发建设等事宜,目的是“谋公共之健康,宜有高兴之娱乐”,并“愿将使北戴河海滨为北方之模范自治村”。

开发与建设蓝图确定后,朱启钤积极投身其中,做了大量实际工作。粗略数来即有下例多项:聚义募捐,筑路建桥,设立医院,兴办教育,开辟莲花石公园,引进树种兴建苗圃,整修名胜古迹,完善海滨管理。这些事项看似简单,殊不知落实起来每一项都堪称繁杂,绝不轻松。就完善海滨管理来说,交通、卫生、治安、风景名胜古迹保护、土地调查及公共营业等管理内容和范围只是大略,其具体还要细化到如下几点:一、对外国人“持强为壤者,畔之,侵略与欺凌我华人者,干涉之”;二、禁止“不衫不履,徜徉道路”;三、禁止在海滨使用汽车、摩托车;四、禁止在莲蓬山砍柴、采药、行猎以及挖土采石和私人买卖;五、严禁在海滨“乘醉驰怒马,采折公园花木”,“不论国人与外人,违者科罚之”;六、对全区路牌号码整编归排;七、严禁“临滩建屋”,以免有损沿海风景;八、对房舍及四周环境须遵循如下原则:“必使建筑物足以为风景之点缀,屋必有廊,廊必深邃,用蔽骄阳,用便起居”,“屋之四周或以繁荫巨杆之乔木,或有细草如茵,不种树,各因其地之所宜,围墙以刺槐或刺柏为之,时时剪修,使之齐一,高仅及肩,不防远眺”。后来西方人在海滨刊行的《邮报》,也肯定和赞扬朱启钤及公益会“年来成绩斐然,在远东罕有其匹”。

更重要的是,北戴河海滨疗养胜地的开发和有效管理,更是及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抑制了一些外国会团企图长占这里并向西山一带扩张的用心。而朱启钤对北戴河海滨,也确实倾注了他的一腔爱国热情,难怪他会把这里视为他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