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坐姿

2023-10-10    作者:施 煜

现代人的坐姿基本上都是双足前垂,这在术语上叫做“垂足坐”,但在早古时期,却不是这样的。那么,他们是怎样的坐姿呢?

在发明凳、椅之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无垂足之地,如此就有三种坐姿。前两个选项都是腿足置于身前,区别在于:一为“趺坐”,又称“跏趺坐”,即双足交迭盘腿而坐。二为“箕踞”,即两腿左右张开前伸,臀部落地,形如畚箕,故有此称。这两种坐姿都较为轻松随意。“趺坐”起初是佛教徒修禅时的标准坐姿,后来北方寒冷地区发明了火炕,人们也就习惯盘腿坐在炕上了,俗称“盘坐”。而“箕踞”则被视为不雅,只有在个人独处或与不拘小节的密友相聚时才会采用。两者中,“箕踞”尤其不合礼仪,往轻里说是傲慢,往重里说就是对人的侮辱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还记得那个叫弥衡的人吧。他就是因为故意箕踞在地装疯卖傻、谩骂诋毁曹操而被杀的。为什么这不合礼仪呢?这需要了解一下中国的服装史,当时下装还不完备,两股间只缠着一种叫做“袴”的腿衣,今人释义为“袴裤”或“裙裤”。设想一下,众人聚会,如此张开双腿相向会雅观吗?

那么,在正式场合下被认为是正确的坐姿,就只能是双膝向后屈曲的“屈膝坐”了。这又可细分为三种坐姿:一曰“跽”,即“屈膝直腰”呈L形,两膝着地但耸体挺身。二曰“跪”,又叫“危坐”,即“敛膝倾腰”,两膝着地而臀部不落在脚跟上。跪时上身虚悬,这是众人聚会时最常见的坐姿,也适合坐时动手做事,比如写字下棋什么的。三曰“坐”,即“屈膝降腰”,两膝着地,双足脚背向下,臀部落在脚跟上。三者相较,“坐”最为省力,因而也就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坐姿。

如将这三种坐姿连贯起来看,其实就是落座时的三个阶段性动作:先“跽”,再“跪”,最后“坐”下。从身体的舒适性来看,“跽”最累,如保持此种姿态,于主动者而言,即表示最高的敬意;于被动者而言,就是对他的惩罚(从前小孩犯了大错,长辈往往就是罚他们“跽”在祖宗牌位前反省)。当然,坐者如要离席,这个“跽”也就是站起的预备姿势。《史记》鸿门宴故事里写到,项羽看到樊哙突然闯入军帐时当即“按剑而跽”,手握剑柄挺直腰身,说的就是那种预警状态。

与“跽”相比,“跪”的受累程度次之,同理,示敬的程度也次之。但也正是因其含有示敬的意味,在地位低下者面对尊长时,往往就是基本坐姿。

这三种坐姿无论是哪一种,即使相对最舒服的“坐”,时间稍长,一样也会很累,往往会有韩非子所说的那种“腓(俗称腿肚)痛、足痹、转筋(即抽筋)”病状,苦不堪言。但也因此而催生发明了“凭几”,即借以倚靠的小桌子,大多为三足弧形,可以半环围拢着人的身体。使用时,或趴伏其上,或用手支撑,或左右靠倚。这种三足样式的凭几直到清代宫廷仍有使用。当然,以后又发展为茶几香几花几之类的小家具,那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