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耐烦”

2023-09-21    作者:邓宾善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在回忆老师时说,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沈从文在《谈创作》一文中说:“我不希望自己比谁聪明,只希望比别人勤快一点,耐烦一点。”

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沈从文单身一人,从湘西乡下来到北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但不久凭着手中的一支笔,打出了一片文学天地。这首先得益于他遇事肯下功夫。他当老师时,耐心批改学生文章,认真而细致,写的修改意见有时比原作文还要多。他当报刊副刊编辑时也是这样,不但日复一日地忙于约稿编稿,还无比精心地修改稿件,把作者们的稿件一一打扮得漂漂亮亮,送上“花轿”,去见读者“公婆”。他又不厌其烦地为文学新人写推荐信,助力一个又一个青年作家脱颖而出。

沈从文自己写文章,尤其“耐烦”,一本八九万字的小说《边城》,他硬是写了半年多,平均每天写三四百字,精雕细琢,一丝不苟。他的每部手稿都有反复修改的痕迹,多的甚至改了十几遍,原稿上几乎都密密麻麻蜘蛛网似的写满了修改的批注,一字不妥,心便不安。

沈从文一生为人低调,不事声张,甘于淡泊,在他创作如日中天、顺风顺水的时候是这样,当他的人生遭遇挫折、事事不如意的时候,则更是守得住寂寞,耐得了寒暑。

1949年8月,他的人事关系由北大转到历史博物馆,安排在陈列组,主要工作是在库房清点馆藏文物,有时也兼做解说员。在那十几年里,旧日朋友大都隔绝了。他不止一次地描述过,清晨自己捧了个烤白薯暖手,坐在天安门外石墩子上,看天上残月等待天明,等候历史博物馆开门的情景。此时,他内心的孤寂感不言而喻。改革开放后,沈从文被重新评价,日益受到重视。此时,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平静,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时,总是漫不经心地说:“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

沈从文很早就为自己定下远大目标,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为之而奋斗终生。沈从文在给黄永玉的一封信中,曾总结过自己的三条人生经验,其中第三条是:“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这可视作他重要的人生目标。在他走上文坛后,这个远大目标始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道德情绪而加以恪守。正如他自己所言:“这点情绪促我来写作,不断的写作,没有厌倦。” 

1963年末,沈从文受命负责编撰《中国古代服饰资料》,承受着高血压和心脏病困扰的他,立即投入到紧张而繁重的工作中去,平均每天要编写几千字。该书于1964年7月完稿,约20万字,正图200幅。1972年他获准从干校回京治病,又利用这个机会对该书作正式出版前的进一步修改。在横可走三步、纵可走六步的斗室中,他废寝忘食、无日无夜地赶工,图录和卡片摊得床上地下到处都是。1979年1月,全书修改稿终于杀青,并于1980年初交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书名改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该书为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以来成果之一大结晶,2011年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至今仍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为他远大的人生目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