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父亲杜从郁官职不高,只做过驾部员外郎,早死,留下的遗产很少,所以杜牧说他自己“幼孤贫”。
他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努力读书。二十六岁中进士,曾辗转于各地幕府,后历任监察御史、比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等京官。因屡次请求外放,先后任黄州(今湖北黄冈)、池州(今安徽贵池)等地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五十岁时病死于长安。临死前,自撰《墓志铭》。他因祖居长安下杜樊乡,故称“杜樊川”;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又称“杜紫微”。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文学家,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著有《樊川集》。他的诗今存四百多首。这些诗歌,大都能切中时弊,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反映其政治理想和政治见解,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河湟》一诗,作者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收复河湟失地的急切愿望。而对沦陷区的关切,对朝廷软弱无能的不满,也一并见诸字里行间。至于他的七律名篇《早雁》,则更具有代表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哀鸿,比喻在异族的侵扰下被迫南逃的边地人民,对他们流离失所、难以北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感情真挚,形象鲜明,寓意尤其深远。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看,都不愧为杜牧壮年时期的力作,也是晚唐七律中的佳品。
他的咏史诗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政治的得失,于委婉含蓄中流露出无限的感慨。如《华清宫三十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此外,像《赤壁》《乌江亭》《题桃花夫人庙》等一些咏史绝句带有史论意味,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许彦周诗话》)。他能够用七言绝句这样的小诗作最大的概括,就一些人所熟知的史实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用笔含蓄而极富讽刺意味,从而在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这便是他的咏史诗有“好异于人”的地方。
除咏史外,他的一些抒情、写景小诗也很有特色。如《山行》《江南春》《泊秦淮》等诗,语言清丽,画面鲜明,形象生动,情景交融,俊爽秀逸,十分耐人寻味,为众口同誉之作。
在形式上,杜牧擅长七律和七绝,而以七绝最为出色。今存绝句二百二十首,其特点是:精炼、含蓄、婉曲、深沉。其古诗(主要是五古),师法杜甫,多写重大政治、社会题材,在写法上又吸收韩愈诗的特长,善于叙事、抒情,乃至议论。如《感怀诗》《张好好诗》等,往往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晚唐诗人,才力一般比较薄弱,少有长篇古诗,唯杜牧与皮日休较多,而且写得较好。
他的诗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喜欢以数字入诗,如“二十四桥明月夜”“南朝四百八十寺” “故乡七十五长亭”等。
杜牧诗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为:明朗俊爽,轻倩秀艳,于拗折峭健之中,见风华掩映之美,艺术上富于独创性。他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刘熙载曾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出二者异曲同工,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