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傲泾是无锡东乡鸿山镇的一条不起眼的小河。小河连通着大运河、太湖和鹅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村落参差,一派田园风光。
啸傲泾畔有座钱氏建造的怀海义庄,是钱氏的精神和物质家园。从前大江南的大家族通常都建有义庄,延续着宗族精神和保障着物资的给养。怀海堂正中墙壁上的《钱氏家训》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全面周详地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和做人的道理。我们在院落墙壁上镌刻着的十六字宗旨——“救灾周急,恤孤矜寡,排难解纷,兴学育才”,则看到了怀海义庄的博大胸襟。
钱穆、钱伟长叔侄就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君子儒,从啸傲泾走出去的历史和时代、文化、科技的巨子。
钱穆之父钱承沛是位饱学之士,常带着幼年钱穆参加一些成人的社交活动,人们看到钱穆聪明伶俐,要他讲段故事。有一次,钱穆描声绘色开讲起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断,他时而模仿诸葛亮神采,时而又站到对立面模仿东吴群儒的口吻,表演得活灵活现,听得大家鼓掌叫好。他得意非凡,却没有注意到一旁的父亲微微皱着眉头。第二天父亲带他路过一座小桥的时候,问他道:“一个‘桥’字,如果拿掉‘木’字旁,换个‘马’字旁,是什么字?”钱穆回答说:“是个‘骄’字。” 父亲亲切地挽起钱穆的胳膊轻声说:“你昨天的状态有没有近似这个字啊?”钱穆一下脸红了,他领悟了父亲的用意,父亲是借认字要他戒骄啊。他记住了父亲的教导,当人们再度吹捧他,要他讲一段“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时,他婉言谢辞了。从此以后,钱穆尽量低调做人,潜心学问,开始了长达80年的学术和教学生涯。
钱伟长比叔叔钱穆小17岁,过早失去了慈父,但庆幸的是叔叔钱穆承担起了培养他的责任。我们还得提及钱氏所建的怀海义庄,当钱伟长少年时代孤儿寡母苦熬光阴时,是怀海义庄的接济帮助他家度过了艰难困苦,也协同叔叔钱穆帮助钱伟长完成了学业。
笔者与钱氏族人访谈,老一辈还能说出这些名人与船的小故事呢——
钱伟长系中国科学泰斗“三钱”(另二人为钱学森、钱三强)之一。钱伟长随着叔叔生活在邻镇荡口时,每月一次必回老家鸿声镇七房桥村领取钱氏怀海义庄接济的庄米。于是这十几里的路程全靠 “当当船”帮助了。
“当当船”是当时活跃在江南水乡的载客小船,行船以小锣“当当”声为号。
经常是这样的过程,小伟长坐着“当当船”从荡口来到七房桥,先去义庄领好一个月的庄米,放到水码头边上,然后返回老宅向各房的亲戚长辈请安,再就是跟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交流读书的心得。小伟长虽然个头矮小瘦弱,却因为跟着叔叔钱穆耳濡目染文化知识的缘故,特别懂事理,讲起所见所闻绘声绘色、头头是道。玩得尽兴了,倘若 “当当船”还没有到,他会在亲戚家吃上一些点心,或干脆就用了便饭。当听到一声声“当当当”的锣声,知道船临码头了,他便扔下碗盏,飞奔向码头,把领到的庄米扛到船上,然后,挥手向小伙伴们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