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沧桑话马援

2023-08-15    作者:龙 舟

中国历史上,在一代名将身上体现的荣辱沧桑,除了那些被开国君主诛杀的功臣,东汉的马援可算作一个典型。马援,字文渊,汉时扶风(今陕西兴平县)茂陵人。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先后被拜太中大夫、伏波将军、陇西太守、武威太守,封新息侯。

马援并非是在刘秀揭竿而起时即跟随他的宗族或旧部,甚至起初曾被对立面王莽任命为新成大尹,其后又与当时重要割据势力隗嚣和在蜀称帝的公孙述过从甚密,以致见面时刘秀对其戏称“卿遨游二帝间”。马援则对以直白:“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而马援一旦“奉事”刘秀,则始终对其忠贞不二。刘秀也长时期对其信任有加,常说,“伏波(马援)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自此,马援为东汉西讨东伐、南征北战,“间关险难,触冒万死” “兵动有功,师进辄克”,立下汗马功劳——建武八年,为光武“指画形势”,攻灭隗嚣;十一年,“击破先零羌于临洮”,马援中箭贯穿小腿;十三年,败武都参狼羌;十七年,击破以称神而“诳惑百姓”的李广;十九年,平定交阯(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徵侧造反。此次征战中,“(马)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日后,伏波将军马援威名传扬岭南,被奉为神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平蛮七擒孟获期间,即曾拜祭伏波将军马援庙。

马援自“归身圣朝”后有一种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为请北征扰边的匈奴、乌桓,他曾有豪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建武二十四年,请征武陵五溪蛮夷,“时年六十二,帝愍(疼爱)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斜视),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健旺)哉是翁也!’”。帝遂遣其率员出征。马援夜与送行者诀别,对友人说:“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但一言成谶,就是在此次出征中,因暑气重,疫病流行,“援亦中病”,最终没于军中,如愿以偿,践行了其马革裹尸还的誓言。

然而,马援死于国事的壮举,非但没有为其带来新的褒奖和荣耀,反而令其陷入一场是非,使得英雄蒙受了屈辱。

本来,平徵侧之乱使马援得以拜将封侯,“赐援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马援的名位达到鼎盛。之后在出征五溪中,队伍驻扎下隽县后对进军有两条路线之争。初始,光武帝“从援策”,是赞同马援的方案的,但后因“贼”据高处把守隘口,加上水流湍急,征船没法行驶,又值天气暑热,士卒多染疫而死,有人以此奏报光武帝,又有权臣“因事陷之”,“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

原来马援出征交阯还军时,拉回一车薏米,欲当作种子,当时没人有疑问。如今马援死去落难,有人乘机上书,“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有此谮言,人言可畏,“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墓地),裁买城西数亩地槁(简单)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待家属得知马援含冤缘由,“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马援蒙冤后,其同郡发小朱勃仗义执言,毅然上书,全面和高度评价了马援一生为东汉王朝所建立的功勋,并指出马援晚年的悲剧在于:“夫大将在外,谗言在内,微过辄记,大功不计,诚为国之所慎也。”

东汉建初三年,马援被追封为忠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