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籍,赏荷韵

2023-08-15    作者:贡荣党

绿荷红菡萏,池莲自在香。荷花,因其色泽艳丽、清新脱俗、无私奉献、品格圣洁、境界高远而深受人们喜爱。夏日里,不妨让我们静下心来,从典籍中细细品味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唐卢照邻《曲池荷》)的荷韵。

种荷花和赏荷花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里就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的描述,后来作为观赏植物的荷花被广泛种植。

关于“荷花”之名的由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从荷花的外形特征上来解释的:“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 杨万里把荷花比作光彩照人的美女:“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同样,我们也会用“清水芙蓉”一词来形容美貌的女子,而“芙蓉”也即荷花的一个别名,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曾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古人赏荷纳凉而乐此不疲,绿树红莲交映辉,顾眄生风飘荷香。夏日的荷塘,碧绿嫣红,荷花依依,荷叶蹁跹,还能欣赏到“鱼戏莲叶间”的景致。

花姿绰约的荷花,在古代文人笔下多了一份诗韵。“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南风掠过,荷香浮动,令欧阳修心旷神怡。“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塘上的风送来阵阵香气,翠竹上的露珠滴落水面,发出清脆的音响,让孟浩然思念故人。“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清代才女吴绛雪的《春夏秋冬》从头至尾往复回环,别具一格,用回文诗的体裁表现出夏日临风乘凉赏荷的惬意。更为别出心裁的是宋人杜衍便诗意般选择了雨中赏荷:“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

夏日,荷叶田田,菡萏葳蕤,映日的荷花,娇嫩欲滴。正如李渔在《芙蕖》一文中对荷的雅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除了荷叶、荷花、莲子和莲藕可以食用外,《本草纲目》中还说,荷叶、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梗、藕节等还可药用。诗人屈原则将洁白的荷花做成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更为绝妙的是唐代王昌龄,觉得荷花做成衣裳堪比采莲少女的绿罗裙。

有“花中仙子”美誉的荷花,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素来被人们所钟爱和吟咏。如宋代包恢就写过一首诗:“暴之烈日无改色,生于浊水不受污;疑如娇媚弱女子,乃似刚正奇丈夫。”透彻地描绘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品格。曹植在《芙蓉赋》里赞叹荷花:“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道出了荷花艳而不妖、清新脱俗的气质。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绘荷花,更使荷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君子之花”。此外,并蒂莲和藕丝不断,还象征着男女爱情的缠绵:“牵花怜并蒂,折藕爱连丝。”( 唐初王勃的《采莲曲》)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唐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雨后的清新,青青莲叶含着水珠,恰似水银一般倾泻而出。目睹如此美景,怎不令人心驰神往?在炎炎夏日,我们不妨像荷花那样,多一份清新和纯洁,在荷花与荷叶的轻轻摇曳中,让暑气尽消,闲静悠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