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甜酱瓜

2023-08-10    作者:李伯金

一入梅,浦东农村家家都要做“酱黄塌饼”,简称“酱黄”。为了取甜,除了面粉,必须加炒麦粉(元麦、大麦均可)、黄豆粉;和水揉粉时,将三粉揉成一色,然后擀捏成无馅的“酱黄”。熯熟的“酱黄”(也可用水煮熟)要搁在阴凉处,经过梅雨季节,让它充分发酵发霉。

一出梅,就“下(浦东方言,读wo)酱”。先把发霉的“酱黄”在烈日下暴晒,晒干后刷去霉粉,掰成小块加老姜、甘草和食盐,一起放入安在木架或砖墩上的酱缸内。“下酱”都用河水,且要趁连续晴天,可使“酱黄”很快溶解晒成甜面酱。

大多数人家会用嫩黄瓜、生瓜爿或茄子做“酱坯”,渍酱瓜。先拿“酱坯”从早上晒到傍晚。晚上用竹扦在“酱坯”上刺些针眼,再搽上食盐,把瓜汁渍出来。次日早晨把“酱坯”拧干后入酱。如遇阴雨,“酱坯”则不宜入酱,因渍出的瓜汁不易蒸发,积在缸内,会使甜酱发酸。酱缸内如淋到雨水,只能搛出酱瓜滗去雨水,拿甜酱放在镬里煎稠后再渍酱瓜。晴天,酱缸可日晒夜露;小雨,酱缸要加盖;大雨,必须把酱缸端进室内,避免淋雨。

酱瓜酱落苏(茄子),是农民夏秋两季的一只家常菜。不用烧炒,从酱缸内搛起来就可配粥配饭,咸沓沓、脆哗哗,爽口快肚,方便省事。

把渍熟的酱瓜搛在空钵里,继续在太阳下暴晒。晒透后,洗净附在酱瓜上的酱汁,再晒干酱瓜。然后一层酱瓜一层糖,填实在小口甏内加盖密封,这就是像蜜饯一样的浦东甜酱瓜。

现在,酱缸酱钵头早就销声匿迹,甜酱瓜也难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