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与吴越国运

2023-08-08    作者:陈鸿儒

东汉越地学者赵晔所作《吴越春秋》中,讲述了越王勾践演绎的“内蓄五谷”“吴种越粟”典故,有力印证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中粮食所起的重要作用。

勾践曾对群臣发出“为什么大夫容易得到却难以被使用”之问。计然尽管年纪轻轻、官位不高,却站了出来,建议勾践,要倚重范蠡与文种两位大夫,范蠡明智通达而深知内政,文种富有远见而洞悉外事,与文种深入讨论,就会得到成就霸业的方略。

勾践言听计从,诚恳地向文种请教。文种献上了破吴之术,其中一条是:高价购买敌方粮草使其被掏空,利用敌方欲望使其民众疲劳不堪。

公元前486年,勾践动了伐吴之念,但担心无法攻破,再次向计然请教。这一次,计然献上了16字方针——“内蓄五谷,实其金银,满其府库,励其甲兵”。意思是:在国内储备粮食,备足金银,充实国库,激励军士。不仅如此,他还畅论了“四死四生”之道。他指出,春天播种谷物,夏天生长养护,秋天成熟收集,冬天蓄积贮藏。在自然界提供生长条件之时却不去播种,这是第一种死亡之道;夏天庄稼生长之时却没有秧苗,这是第二种死亡之道;秋天庄稼成熟之时却不去收集,这是第三种死亡之道;冬天应当贮藏谷物之时却不去积蓄,这是第四种死亡之道。在自然界提供生长条件之时,老人劝勉,年轻人勤劳,顺应节气变化,不违背规律,这是第一种生存之道;细心照看庄稼,谨慎地除去禾苗中的杂草,禾苗茂盛,这是第二种生存之道;在收获季节到来之前就做好准备,谷物一旦成熟就收割,国家没有被拖欠的赋税,民众没有忘记收割的稻穗,这是第三种生存之道;粮仓内清掉陈米、装入新粮,国君快乐,臣民欢喜,男女之间互相信任,这是第四种生存之道。亲历农事的勾践对计然这套理论显然特别心领神会,他带领人们修建了八个大仓库,在冬天阴气极盛之时收藏粮食,在夏天阳气旺盛之时卖出粮食,并且制定了周详的计划。三年之后,越国的粮食收成增加了五倍,勾践“内蓄五谷”,使整个国家显现出一派繁荣富足景象。

公元前484年,文种提议,主动向吴王陈诉“越国微小鄙陋,谷物歉收”,进而提出从吴国购买粮食的请求。勾践就派文种出使吴国。

到吴国后,文种通过太宰伯嚭拜见了吴王夫差,并按原定计划提出了请求。作为军事家孙武亲密战友的伍子胥反复劝谏:卖粮给越国,势必养活敌寇而使自己的国家败亡;当前态势,不是吴国吞并越国,就是越国吞并吴国;越王请求买粮,不是因为国穷民困,而是为了借机进入吴国,窥探是否有隙可乘。他甚至预言,如果吴国卖粮给越国,终有一天,越国将攻破吴国。夫差不顾伍子胥的一再劝阻,最终慷慨地给了越国上万石粮食。文种满载吴国粮食而归,越国群臣欢呼,勾践随即把粮食赏赐给群臣,并发放到了越国老百姓手中。

一年后,越国庄稼成熟了,勾践派人挑选上等粮食并以某种技术进行蒸制,然后,按照原来向吴国购买的数量全数还清。夫差看到这些粮食,赞叹不已:越国土地肥沃,粮食品种优良,把这些粮食发给我们的老百姓种植吧。结果,吴国老百姓把越国粮种播到田里后,无法发芽出苗,当年颗粒无收,吴国闹了大饥荒。这一计谋,史称“吴种越粟”。

公元前482年,在十年左右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勾践正式谋划伐吴大计。这一年,夫差大会诸侯于齐国黄池,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趁此机会,越军偷袭了吴国,姑苏台被烧成一片废墟,吴国太子被杀。从此,夫差与越人屡战屡败,直至吴国最终灭亡。

 (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