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食菱”和“三石之弓”

2023-08-01    作者:喻 军

不久前读明人江盈科所撰《雪涛小说》,内有“北人食菱”一则,大致情节如下:一北方人,来南方做官,向来不知菱角为何物。某日在宴席上吃到菱角,竟连皮囫囵吞食,有人提醒他,皮要剥了才能吃。北人许是奉承话听多了,冷不丁被人“指导”颇感不适应,便强辩说:这我当然知道,之所以连皮吃,目的在于清热解毒啊。倒是挽回了一点面子,还显得自己蛮懂食疗,可接下来却闹出了大笑话。另有一人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不排除故意下套)?北人答:有啊!前山后山,到处都是。愣是把水生之物说成了“山货”,这就叫不懂装懂。想必同桌的食客们即便想给他面子,也掩饰不住撇在嘴角和心底的一丝窃笑吧?

人人皆有知识的盲区,即便怀珠韫玉、学问宏通之才,所精熟者也只限于某领域、某方面,不可能样样精通。知识的更新迭代,频率很快,量一己之微薄,再怎么精进也做不到一步不落地紧跟前沿,保持知识结构的常新。那种为了掩饰自己的“不懂”而“装懂”的行为,相对于承认自己“不懂”的真诚和坦白,只能让人矮视和轻视,甚至一把就掂出了你的分量。还是老话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内篇》)即你的知识再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因为有限的生命,是无法穷尽无限的知识宝藏的。包括《论语》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的解读是:一个人敢于面对自己的无知,恰恰是“有知”的开始。

《吕氏春秋·贵直论》中也有一则短故事,叫《三石之弓》。说的是齐宣王好骑射,每听别人夸他能拉满弓便得意洋洋。他让手下人拉他的弓试试,不想却立刻诞生一批好演员,他们个个装出一副力所不逮、费了吃奶的劲儿也只能拉到半弓的样子,使齐宣王自我感觉愈发“灿烂”。其实齐宣王的弓只有三石拉力,手下人为了讨他欢心,统一了口径,纷纷表示这张弓起码有九石拉力,说:也就是大王您才拉得开,没见过谁有这等身手。齐宣王受此迷惑,从此“三”“九”不分,终身认定自己是有九石拉力的大力士。

大家对“滥竽充数”的故事都不陌生,也发生在齐宣王的时代。因为他爱听吹竽,且须三百人合奏的大阵仗,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乐队里冒充演奏员,以骗取优厚的赏赐,竟从未被齐宣王发现。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愍王继位,虽然他也爱听吹竽,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一听此消息,知道混不下去了,只能灰溜溜逃遁远走。孟子曾游说齐宣王弃霸业行王道,齐宣王刚愎自用,不予采纳,最后导致一败涂地,这才感叹道:“吾甚惭于孟子。”

若把齐宣王这三件事联系起来看,似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自知之明而耽于虚誉者,贤人必远之。齐宣王之所以喜欢那些个善于酿制迷魂汤,或甘附骥尾而求得利扬名之徒,是因为早已丧失了清醒的自我认知。大儒朱熹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佛家云“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实际上都指向一种自我管理和自律的能力。明心察理者,自然会领会鉴往方可昭来、矜伪必然不长的含义。对别人坦诚,首先要对自己坦诚;识得繁华,当知平淡才是生命的着陆。“平”不是平庸,而是一份平和自在,抱朴守真;“淡”不是寡淡,而是一种逸趣充盈,尽洗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