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彪佳:生如夏花的园痴

2023-07-25    作者:张谷平

南明弘光元年闰六月初六(1645年7月28日),一个悲壮的时刻:一位忠臣义士面对清军兵临城下的招降,“唯有一死报君恩”,从容自沉于自家寓园梅花阁前水塘。他就是酷爱造园艺术的园痴——祁彪佳。

祁彪佳(1603年-1645年),明末绍兴府山阴县梅墅村人,著名戏曲家、藏书家、造园家。他7岁举乡试,21岁中进士。筑园是他儿时的一个梦,那时他尾随填石栽树的族兄季超、止祥玩耍,有了20多年“松渐高,石亦渐古”的经验积累,终成一代造园高手。其对于园林之好也深受父亲祁承爜的影响,祁承爜不光建有密园,还写有涉园著作。

祁彪佳的寓园位于绍兴城西南柯山河对面的寓山,园名一是源自山名,二有“寓意则灵”,及“寄居、寄托”之意。崇祯八年(1635年),祁在苏松道巡抚任上因得罪权贵而“引疾南归”,归隐故里,起意筑园。他先花了4年时间,游览考察了越中274座园林,评其结构,鉴其神韵,考证每处景点的前世今生,写成《越中园亭记》六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广闻博见使他能领异拔新,对造园“兴愈鼓,趣愈浓”而“极虑穷思”欲“别开之境”。他干劲十足,每日晨光乍吐即驾舟进山, “祁寒盛暑,体栗汗浃,不以为苦”,直至“床头金尽”“囊中如洗”而略有懊丧感,可一到筑园现场,则财物人事烦恼皆置脑后。由于筑园辛苦寒暑劳役,祁曾数次病倒,病愈后再病倒。寓园落成,他只要在家,无日不至,坐卧其中。有时从职场短暂脱身,“暮抵寓山,故乡鱼鸟,俱来亲人”,充满欣喜快慰。对园林这份执着的爱,祁彪佳不可谓不痴绝。

建园过程可分三段:从1635-1639年,4年中祁氏完成了志归斋、寓山草堂、太吉亭、友石榭等50余处主体建筑。在接下来的3年多里,又有零星的8处台阁竣工。他在兴建中时常如痴如梦,完全处于艺术创造的亢奋中。最后一段是1640-1645年,由于绍兴一带饥荒,加之祁母去世及朝廷征召,他对园林只有少量整修。

经过苦心构筑的寓园,是一处顺着山丘和水道稍加整治的天然山园。祁虎佳介绍:“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而幽敞各尽其致。”园西与柯山相望,东西面是古鉴湖,与内园水道相通,东、南、北三面视野深旷。寓园利用这一地形条件,把远近山水佳景尽收眼底,各类建筑则因山就势,呈现“屋包山”之态势。

祁氏构建寓园对今人有三点启示:1.重自然借景。借景是园林最重要的艺术原则,越地多孤丘,寓山即依山成园,以真山真水为园林粉底,筑成借景鉴湖、柯山的经典之作。通过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外通天地、吞吐大荒。2.就地取材。这是因地制宜法则的具体运用。祁氏营造寓园,得景随形充分利用山体本身的“高凸”“曲深”“平坦”等特点去形成天然之趣。“大朴不雕,不同流俗”,这是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巧施人工,做到因材施用,顺天行事。3.循环利用。寓园建筑崇尚俭朴,多用旧料建构。“笛亭”就地取材,用周围的竹子搭成;梅坡则结茅为宇,益增园林野趣。这些都符合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

明末士大夫都以造园为时尚,但祁彪佳可不是只知造园的痴汉。他始终未忘自己的职责担当,一旦国势危急、苍生有难,他会立即投身到弘济时艰的事业中去。他满怀爱心协调地方借调钱粮、接济灾民、平抑米价、处理尸体、收养弃婴。他为灾民施粥、向贫户赠粮,又著《救荒全书》,提供良方,还与友人设施药局、活人无数。又应朝廷征召,驰骋疆场担当重任。他为民尽职尽责,任官勇毅担当。在易代之际,他能坚持民族气节,留诗:“含笑入九原,浩气留天地!”以身殉国,不愧是越中名士之楷模!筑园只是他休憩身心、寄托情感,生活艺术化精致化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