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徐家汇

2023-07-20    作者:陶建幸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刚满两岁的我,便随同父母从江苏无锡迁至徐家汇,从此在这里生活了十六载,直至上山下乡。这里的一草一木便成为我的生命之根……

我家住在衡山路(近华山路)上的弄堂——孝友里,周边有新华书店、衡山电影院等十余家门店,唯一的大商店是市百六店,这里可谓徐家汇的中心,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的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也坐落于此。沿马路左侧华山路对面的同仁街是条弹硌路,狭窄的小巷里拥有大饼、油条、豆浆等“四大金刚”——那时早餐生活的主流。而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衡山食品店和新华书店,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当时我家住在沿街报刊门市部楼上的三层阁,楼下右侧便是衡山食品店仓库。每到暑假,西瓜上市正当时。傍晚,邻里居民大都在法国梧桐树下乘凉,而淘气的我却甘当“小小志愿者”,或搬运西瓜,或骑黄鱼车助运,或清理现场。那时家里生活较为艰难,想品尝西瓜是种奢望,于是放假在家的我融入志愿服务,自然也有回报,如西瓜摔裂了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店里师傅在西瓜搬运结束时,往往会送些西瓜作为犒劳,我拿回家分享时,颇有成就感,心里美滋滋的。

下楼出弄堂,往左移步近十米就来到新华书店,那时买不起书,只能经常去那里逛逛,对感兴趣的书就地翻阅。曾记得52年前,我从黑龙江回沪探亲,闲暇时来到书店选书时踌躇再三,终于将半个月的生活费倾囊而出,花十四元钱买了全套《十万个为什么》带回了连队,那精神食粮伴我至今,获益匪浅。自那时起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买书、借书、读书,乃至在上世纪90年代参与编书,这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或许这些积累为我之后上技校、电大及从事宣传工作奠定了基础。如今此书已捐赠上海海湾园知青博物馆,或许这是最好的归宿吧。

说起徐家汇,不得不提的是位于蒲汇塘路的土山湾,这里曾被中外人士誉为“西洋艺术的摇篮”。追溯到孩提时期,每逢寒暑假期间,我时常到这里捕鱼捉蟹,或采桑养蚕,或打鸟捕雀,或到河里戏耍,因为这里曾是徐汇区周边的“近郊”,真可谓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

随着市政动迁,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家搬到梅陇,尽管离徐家汇远了,但我家住房略为宽敞了,最庆幸的是告别了马桶,拥有了独立的卫生厨房空间。

作为徐家汇人,我见证了这里的变迁与发展,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儿时的“龙须沟”周边如今华丽变身为缤纷繁华的现代商务圈。1996年底我落叶归根回沪时,心中有种莫名的惊讶!孝友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引领时尚的太平洋百货,以及周边的东方商厦、汇金百货、美罗城、太平洋数码,仿佛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上海的西南,散发着她夺目的光芒。之后每当我路过徐家汇衡山路上太平洋百货时,脑海中就会蒙太奇般闪现孝友里的身影、孝友里的风俗人情。